[实用新型]鼻腔撑开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73822.5 | 申请日: | 2007-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876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柴家科;顾静贞;王淑君;张晓影;刘丽荣;杨红明;路琳;卢军玲;张媛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柴家科;顾静贞 |
主分类号: | A61M29/00 | 分类号: | A61M29/00;A61B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丽琴 |
地址: | 100036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鼻腔 撑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鼻腔撑开器。
背景技术
目前,烧伤事故中面部被烧伤的发生率很高。面部烧、烫伤后,由于瘢痕增生挛缩会使受伤部位的皮肤丧失弹性,若鼻腔部位烧伤,会致使鼻部皮肤丧失弹性,鼻腔产生挛缩现象,并持续性缩小,不仅影响容貌,更严重的是造成患者的通气障碍和分泌物的排出困难。鼻腔部位一旦因粘连或瘢痕增生形成鼻腔畸形,将会直接影响病人的发音,并造成通气困难。长期以来,由于尚无一种适合于治疗烧、烫伤后鼻腔瘢痕增生挛缩的器械,面部烧、烫伤导致鼻腔瘢痕增生挛缩的复原治疗已成为医护人员的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鼻腔部位烧、烫伤后的挛缩现象,国内目前一般采用软木等材质的物品,做修剪后放入病人鼻腔中,或者使用杆状代用品放入用以撑开鼻腔,防止鼻腔部位的粘连和挛缩。但是,这样的治疗方法需要手工制作,很不方便,而且这种手工制作的简易器具的形状和尺寸有较大的随意性,无法达到良好的撑开效果,容易造成撑开不均匀,影响复原后的鼻腔形状;另外,将物品放入病人鼻腔中会影响病人鼻腔的通气。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鼻腔撑开器,以实现对鼻腔部位良好的撑开,并且不影响鼻腔通气。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鼻腔撑开器,该撑开器包括一个撑开部,该撑开部呈子弹头形,其外表面与人体鼻腔内表面生理结构相吻合,且两端开有贯穿撑开部的通孔。
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这种撑开器包括一个撑开部,该撑开部呈子弹头形,其外表面与人体鼻腔内表面的生理结构相吻合,且两端开有贯穿撑开部的通孔。在撑开部撑开病人鼻腔的同时,还可以利用通孔保证鼻腔与外界相通,不影响病人鼻腔通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鼻腔撑开器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鼻腔撑开器包括一个撑开部,该撑开部呈子弹头形,其外表面与人体鼻腔内表面的生理结构相吻合,且两端开有贯穿撑开部的通孔。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该鼻腔撑开器除包括一个撑开部1外,进一步包括一个把手2,用于放置和取出鼻腔撑开器;
所述撑开部1基本呈一子弹头形,两端为平面,一端直径较小,另一端直径较大,除两端之外的外表面与人体鼻腔内表面的生理曲面相吻合;两端面开有贯穿撑开部1的通孔3,该通孔3为圆形通孔,位于两端面中心位置。
所述把手2为一圆柱体,与撑开部1直径较大一端相连,且直径略小于撑开部1直径较大一端的直径。把手2两端开有通孔4,该通孔4与通孔3相通,且直径相同。
撑开部1和把手2的各表面圆滑,无棱角。
为更清楚的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鼻腔撑开器的结构,下面将结合平面视图进一步说明。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鼻腔撑开器的平面示意图。
如图3所示,虚线36左边的部分为把手2,虚线36右边的部分为撑开部1。图中弧线31示出了撑开部1的外表面形态,其形态和人体鼻腔内壁的生理结构相吻合,以使撑开部1放入鼻腔中时,可以与鼻腔内壁相贴合,不会使病人鼻腔受到局部压迫;弧线32示出了把手2的外部轮廓;弧线35示出了撑开部1直径较小一端的端面形态;弧线34示出了把手2的端面形态,两虚线33示出了撑开部1的通孔3和把手2的通孔4的形态和位置。
鼻腔撑开器在使用时,将撑开部1插入鼻腔,把手2留在鼻腔外;撑开部1的外表面与鼻腔内表面贴合,并利用自身刚性撑开鼻腔;撑开部1上的通孔3和把手2上的通孔4所形成的通道使鼻腔和外界相通,不影响病人使用鼻腔进行通气;同时,病人也可以通过该通道排出鼻腔内分泌物。
以上实施例中,把手可以制作成任何形状,只要不阻挡撑开部上的通孔与外界相通即可,且应尽量小巧,以免撑开部从鼻腔中意外脱落。另外,撑开部的具体尺寸可以根据正常人在不同年龄下的不同鼻腔尺寸数据设计,对于不同年龄病人可以使用不同尺寸的鼻腔撑开器,以达到适当撑开鼻腔的目的;或者对于已经出现挛缩的病人,从小尺寸的鼻腔撑开器开始使用,逐步换用较大尺寸的鼻腔撑开器,逐步撑开鼻腔,使病人鼻腔逐步恢复。而且,鼻腔撑开器中的通孔也可以不止一个,通孔具体的形状、位置、大小也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柴家科;顾静贞,未经柴家科;顾静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38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打靶机器人拨叉式供球机构
- 下一篇:液体加热容器和液体分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