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扳手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8121.6 | 申请日: | 2007-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624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发明(设计)人: | 陈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源龙 |
主分类号: | B25B13/08 | 分类号: | B25B13/08;B25B13/56;B25B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苗凌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扳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具,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较大旋转角度的扳手。
背景技术
扳手是一种常用工具,用来转动螺栓、螺帽及其它难以用手转动的对象。请参阅图1,该图为一般扳手的外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一般的扳手10主要由一本体11以及连接于该本体11一端的U型开口部12以及连接于该本体11另一端的封闭型开口部13所构。当在U型开口部12以及封闭型开口部13中套入螺栓、螺帽及其它难以用手转动的对象时,使用者就可以利用力矩的原理在本体11上施力,使U型开口部12以及封闭型开口部13产生旋转,并带动螺栓、螺帽及其它难以用手转动的对象一并旋转。然而,由于U型开口部12以及封闭型开口部13与其本体11间几乎形成为一水平结构,致使U型开口部12以及封闭型开口部13因为形状的关系而限制了本体11的位移距离,因而使U型开口部12以及封闭型开口部13的旋转角度非常小。举例来说,当使用者将扳手10由上往下扳动到无法继续扳动时,就必须将U型开口部12或封闭型开口部13与其开口内的螺栓、螺帽及其它难以用手转动的对象分离,再将扳手10的U型开口部12或封闭型开口部13经校准后再套入螺栓、螺帽及其它难以用手转动的对象,在进行下一次的扳动。由于本体11的位移小,U型开口部12以及封闭型开口部13的旋转角度也小,因此需要如此重复多次才可以将螺栓、螺帽及其它难以用手转动的对象旋紧或松脱,将会浪费使用者的时间,使其工作效率变低,甚至影响其工作心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大旋转角度的扳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扳手,其主要由一本体以及连接于该本体一端的一第一U型开口部所构成,其中,该本体的中心线以及该第一U型开口部之中心线间的夹角为二十五度到三十五度,这样就可以使该第一U型开口部具有较大的旋转角度。
一种扳手,其主要由一本体以及连接于该本体一端的一第一封闭型开口部所构成,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中心线以及该第一封闭型开口部的中心线间的夹角为十度到二十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改进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使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扳手具有了较大的旋转角度,可以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般扳手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的再一个实施例图。
其中:
10.......扳手 11........本体
12....U型开口部 13....封闭型开口部
20.......扳手 21........本体
211.....中心线 22...第一U型开口部
221.....中心线 23..第一封闭型开口部
231.....中心线 40........扳手
41.......本体 411......中心线
42..第一U型开口部 421......中心线
43..第二U型开口部 431......中心线
50.......扳手 51........本体
511.....中心线 52..第一封闭型开口部
521.....中心线 53..第二封闭型开口部
531.....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及效果能更明显易懂,现通过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扳手20,其主要由一本体21以及连接于该本体一端的一第一U型开口部22所构成,且该本体21的中心线211以及该第一U型开口部22的中心线221间的夹角为二十五度到三十五度。此外,该本体21的另一端连接有一第一封闭型开口部23,且其中心线231与该本体21的中心线211间的夹角为十度到二十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源龙,未经陈源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81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绳电熨斗低温报警装置
- 下一篇:抗冲击力建筑基础灌注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