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踏板摩托车电器件集中安装构造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3777.2 | 申请日: | 200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69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陈长生;吴正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J39/00 | 分类号: | B62J39/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景根 |
地址: | 400039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踏板 摩托车 器件 集中 安装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摩托车上各主要电器件安装构造的改良设计。
背景技术
传统摩托车上的电器件在车架上的安装都比较分散,主电缆线顺着车架主管固定在车架上,各电器件经导线与主电缆线连接,并顺着车架进行分布,分别固定在使用该电器件的部件的周围。如闪光继电器和启动继电器靠近蓄电池,发动机点火器靠近发动机,调压整流器靠近发动机,而高压包靠近发动机缸头。由于电器件及控制开关分散在不同的位置,连接电器件和主电缆的导线分支多,外形不美观,维修不方便,尤其是在踏板摩托车上,由于车架周围几乎全被覆盖件所遮盖,安装在发动机周围的闪光继电器、启动继电器、点火器、调压整流器及高压包又是易损件,经常出问题,检修时,必须将遮挡的覆盖面板一一拆下来,待检修完后,又一一安装上去,非常麻烦,而且覆盖面板经常拆装易被损坏,影响摩托车外形和使用寿命。
在专利号为CN01823448.8,名称为“摩托车上的电器元件配置结构”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摩托车上电器元件配置结构的改良设计方案,在该方案中利用弯梁摩托车车架上用来收纳电压控制用调节器散热片的外壳,将点火线圈或点火控制装置集中收纳于上述外壳上。由于外壳位于杂物箱前方及乘员座下方,仍然存在电器检修不方便的问题,而且由于空间有限,所集中收纳的电器元件数量也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使集中安装的电器件数量多,各电器件的集中布置更优化,便于各电器件检修的踏板摩托车电器件集中安装构造。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踏板摩托车电器件集中安装构造,在摩托车置物箱底部的检修孔处通过扣合连接方式安装有电器件集中安装盒,该电器件集中安装盒由盒体和盒盖构成,盒体上表面延伸出有用来安装各电器件的限位筋,点火器、闪光器及起动继电器通过这些限位筋卡装在盒体上,调压整流器用螺栓悬挂在盒体外底部,盒体底部设有用来穿各电器件导线的通孔。
由于电器件集中安装盒的盒体扣合连接在摩托车置物箱底部的检修孔处,盒体刚好将检修孔遮盖住,从而可省略原有置物箱底部的检修盖。需要检修置物箱下方的化油器、高压包时,掀开摩托车坐垫,将装有各电器件的集中安装盒整体从置物箱底部取下即可进行操作,非常方便。本实用新型不仅集中布置了点火器和起动继电器,还集中布置了闪光器和调压整流器,使各电器件的集中布置更优化,方便检修。盒内各电器件均采用卡装方式固定在盒体上,便于各电器件的拆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装有各电器件的集中安装盒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省略盒盖3)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盒体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盒盖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应用在摩托车上的示意图(局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踏板摩托车上的电器件集中安装构造,置物箱1位于摩托车坐垫下方,摩托车坐垫兼作置物箱1的盖子,置物箱1底部设有检修孔1a,以方便对置物箱1下方的化油器和高压包进行检修。在摩托车置物箱1底部的检修孔1a处通过扣合连接方式安装有电器件集中安装盒,电器件集中安装盒将置物箱1的检修孔1a遮盖住,从而可省略原有置物箱1底部的检修盖。电器件集中安装盒由盒体2和盒盖3构成,盒体2上表面延伸出有用来安装各电器件的限位筋2a,点火器4、闪光器5及起动继电器6通过这些限位筋2a卡装在盒体2上,调压整流器7用螺栓18固定在盒体2外底部,盒体2底部设有用来穿各电器件导线的通孔8。需要检修置物箱1下方的化油器、高压包时,掀开摩托车坐垫,将装有各电器件的集中安装盒整体从置物箱1底部取下即可进行操作,非常方便。各电器件均通过限位筋2a采用卡装方式固定在盒体2上,便于各电器件的拆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37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