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排放补气装置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3636.0 | 申请日: | 2007-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03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发明(设计)人: | 李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34 | 分类号: | F01N3/34 |
代理公司: | 重庆志合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方红 |
地址: | 400039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排放 补气 装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废气排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摩托车的发动机排放补气装置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摩托车发动机排放标准的提高,摩托车制造业除了对发动机进行研发改进外,通常是采用在发动机排气口与排气筒之间增设一个二次补气装置,通过二次补气装置将新鲜空气补充到排气筒中,使新鲜空气中的氧气与高温废气中的CO、CH、NOX等有害气体化学反应,从而达到降低废气排放的目的。然而现有的二次补气装置多为独立的圆筒形式,安装连接在发动机排气口与排气筒之间,为适应震动,保证二次补气装置的强度和连接刚性,几乎都是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同时,由于其紧靠发动机排气口,负压较高,一般都需要设置专门的负压控制装置来防止发动机高速回油放炮的现象,由此造成现有的二次补气装置的体积较大,装配难度较大,成本相对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发动机排放补气装置结构,它结构简单,装配容易,既能有效降低废气排放,又能降低排气噪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空气补充器,所述空气补充器包括两个带气流容腔的壳体,其中第一壳体与发动机的风扇罩连为一体,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腔对腔连接固定,两壳体的气流容腔之间设有单向阀,其中一个壳体的气流容腔内设有过滤芯,该壳体上设有空气进气孔,另一个壳体上设有空气输出孔。所述单向阀为膜片式单向阀。所述空气补充器的壳体和风扇罩的材料为塑料。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所述空气补充器的壳体和风扇罩的材料为塑料,空气补充器的第一壳体与发动机的风扇罩连为一体,既可以整体注塑成型连为一体,也可以通过螺栓紧固连为一体。这种将空气补充器设置在风扇罩上的结构,使空气补充器的位置发生变化,空气补充器的空气输出嘴通过输气管及三通与发动机排气口连通,其与发动机排气口的距离相对较远,接受的负压也相对减弱,因此空气补充器内不需设置专门的负压控制装置,也能够防止发动机高速回油放炮的现象,由此降低了零部件成本。并且,因其设置在风扇罩上,与发动机排气口的距离相对较远,其壳体不要求承载较大重力,因而不需采用金属材料制作,用塑料材料制作就可保证其强度及功能,相对于金属材料而言,又降低了材料成本。所述空气补充器的两个带气流容腔的壳体腔对腔连接固定,两壳体的气流容腔之间设置单向阀,单向阀的阀体由空气补充器的两个壳体夹紧固定,使单向阀的安装或拆卸极其简单、方便,有利于空气补充器的经常清洗,能提高新鲜空气的补充效果,延长空气补充器的使用寿命。同时,因空气补充器的一个壳体的气流容腔内设有过滤芯,使进入腔内的新鲜空气能够得到过滤,而且过滤芯还能使部分传导至气流容腔内的排气噪音被吸收,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重量轻,体积小,成本低廉。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补充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的P出放大图。
附图中,1为风扇罩,2a为第一壳体,2b为第二壳体,3为空气输出嘴,4为密封圈,5为单向阀,6为膜片巢,7a、7b为膜片,8为定位销,9a、9b为气流容腔,10为通气孔,11为过滤芯,12为空气补充器,13为进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36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封边条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自排污水养鱼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