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废气清洗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1527.5 | 申请日: | 2007-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25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曾肇贤;余振庭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肇贤;余振庭 |
主分类号: | F01N3/04 | 分类号: | F01N3/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高占元 |
地址: | 中国香港天*** | 国省代码: | 中国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废气 清洗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发动机废气清洗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的发明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车辆排放的废气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其它废气严重污染空气,破坏了自然气候,导致温室效应。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发表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暖化会对地球造成严重破坏,人类将要面对食水短缺、粮食生产减半的严峻形势。全球过多的车辆同时排放高温废气,这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要致力改善空气污染,处理车辆废气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对于车辆来说,尤其是柴油车辆,发动机所排放的废气是空气的主要污染来源。目前,大多汽油车辆都采用三元催化转换装置,在废气鼓内部的蜂巢形陶瓷孔上涂覆特殊的金属涂料,用于将废气中的污染物转换成无毒物质。但是它的效率与温度及空燃比密切相关,只有在400度以上、理论空燃比时才能有效处理废气。柴油车辆利用废气鼓内部特别构造的陶瓷,清除烟尘颗粒;或者喷柴油使烟尘颗粒燃烧,这些都需要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在此过程中会有约45%的残余废气,未能彻底解决汽车尾气的问题。
目前已研制了一些废气处理设备,这些设备大都要对车辆本身的结构作出改动。在公开号为CN1309233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汽车尾气处理方法及装置,在排气管道的始端喷水,从而对废气进行净化。其缺陷在于,如果水进入发动机燃烧室,发动机就会损坏;且发动机废气为高温气体,在废气喉管喷水,引起热胀冷缩,金属容易疲劳氧化,大大缩短使用寿命。此外,如果水流失、用完或者机件损坏,则车辆废气会在完全未经过处理的情况下排放到空气中。
在授权公告号为CN2324291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机动车无害废气排气消声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达到环保的目的,但是需要使废气通过水中,使发动机的耗油量增加。此外,如果水消耗过多、水位低于排气管口,则该装置会丧失正常功能,不能发挥作用。司机在短时间内需要定时加水和换水,如果污染物累计过多,会使蜂窝式滤网失效,也无法更换,令废水留在装置内部无法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发动机废气清洗装置,能够有效清洗废气,同时不需对车辆的结构做出改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发动机废气清洗装置,用于清洗车辆排放的废气,包括清洗废气鼓、连接在清洗废气鼓上方的散热水箱、以及通过过滤器与所述清洗废气鼓下方相连的储水箱,所述储水箱通过抽水电泵与所述散热水箱相连;所述清洗废气鼓包括用于与车辆的废气排放管连接的入口、以及用于排放的出口,在所述入口与出口之间,依次设置有用于缓冲废气流速的缓冲区、以及用于清洗废气的缓冲淋水区。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废气清洗装置中,所述淋水区有多块交错设置的挡板。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废气清洗装置中,在所述清洗废气鼓内,靠近出口处,设有阻水区,所述阻水区设置有多排阻水细网。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废气清洗装置中,所述阻水区还包括百叶片。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废气清洗装置中,在所述清洗废气鼓内下方,设置有内置储水区,所述内置储水区与所述过滤器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废气清洗装置中,所述清洗废气鼓的外壳由金属制成,且包括由热瓷纤维制成的内胆。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废气清洗装置中,所述缓冲区的宽度是所述清洗废气鼓的入口宽度的1.5倍。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废气清洗装置中,所述散热水箱通过冷气水收集管道与车辆上的冷气水排放管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废气清洗装置中,所述缓冲淋水区的宽度是所述缓冲区宽度的1.5倍。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废气清洗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可以与车辆上现有的废气处理装置配合使用,不必改装车辆,可辅助进一步解决车辆排放物的污染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发动机废气清洗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发动机废气清洗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肇贤;余振庭,未经曾肇贤;余振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15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阴道模具固定带
- 下一篇:电缆汇线桥架梯级式水平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