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体食品用高压脉冲电场杀菌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7285.2 | 申请日: | 200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503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发明(设计)人: | 张长利;杨方;房俊龙;张喜海;沈维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3/50 | 分类号: | A23L3/5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吉东 |
地址: | 150030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食品 高压 脉冲 电场 杀菌 处理 装置 | ||
1.液体食品用高压脉冲电场杀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由脉冲触发发生电路、灭菌电容(CC)和处理室组成,所述脉冲触发发生电路由脉冲信号发生电路(10)、脉冲触发电路(20)、升压电路(30)、放电电路(40)组成,脉冲信号发生电路(10)产生频率为0.5Hz~50Hz的脉冲信号,所述脉冲信号发生电路(10)的脉冲信号输出端和脉冲触发电路(20)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触发电路(20)的两个脉冲信号输出端与放电电路(40)的两个脉冲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放电电路(40)的电压信号输入端和升压电路(30)的电压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放电电路(40)的放电信号输出端和灭菌电容(CC)的一个极板连接,所述灭菌电容(CC)的另一个极板和放电电路(40)的电源地连接;处理室为密封的长方体空间,所述灭菌电容(CC)的两个极板分别固定在处理室内两个面积最大的相对的内壁上,所述两个极板的面积与其所固定的内壁的面积相等,在与所述电极板垂直的处理室的侧壁上,开有一个装料口(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食品用高压脉冲电场杀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触发电路(20)由整流桥(D11)、第一电阻(R1)、第一电容(C1)、可控硅(Q2)和脉冲变压器(T2)组成,整流桥(D11)的两个交流输入端分别和外部的交流220V电源的两个电源输出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所述整流桥(D11)的正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一端、可控硅(Q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和整流桥(D11)的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可控硅(Q2)的阳极通过脉冲变压器(T2)的初级线圈和整流桥(D11)的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脉冲变压器(T2)的次级线圈的两端分别和放电电路(40)的两个脉冲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可控硅(Q2)的控制极和脉冲信号发生电路(10)脉冲信号输出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食品用高压脉冲电场杀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压电路(30)由调压器(TT)、升压变压器(T1)、第二电阻(R2)、第一硅堆(D1)、充电电容(C2)和第三电阻(R3)组成,所述调压器(TT)的两个信号输出端分别与升压变压器(T1)初级线圈的两端连接,所述升压变压器(T1)次级线圈的一端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升压变压器(T1)次级线圈的另一端与电源地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和第一硅堆(D1)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硅堆(D1)的阴极与放电电路(40)的电压信号输入端连接,充电电容(C2)和第三电阻(R3)并联在第一硅堆(D1)的阴极和电源地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食品用高压脉冲电场杀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路(40)由第四电阻(R4)、放电电容(C3)、三级点火开关(41)、电感(L1)、第二硅堆(D2)组成,其中三级点火开关(41)由实心电极(A)、空心电极(B)和触发针(Z)组成,所述触发针(Z)固定在半球形的空心电极(B)的中心,与所述空心电极(B)的导电部分有间隙,实心电极(A)是半球形的,所述实心电极(A)和空心电极(B)之间的距离可以调整;第四电阻(R4)的一端和升压电路(30)的电压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和放电电容(C3)的一端、三级点火开关(41)的实心电极(A)连接,所述放电电容(C3)的另一端和电源地连接,所述三级点火开关(41)的触发针(Z)和空心电极(B)分别和脉冲触发电路(20)的两个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三级点火开关(41)的空心电极(B)分别于灭菌电容(CC)的一个极板、电感(L1)的一端、第二硅堆(D2)的阴极连接,所述灭菌电容(CC)的另一个极板、电感(L1)的另一端、第二硅堆(D2)的阳极连接在一起与电源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食品用高压脉冲电场杀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容(C3)由多个电容串联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农业大学,未经东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728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