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燃气发动机混合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9082.9 | 申请日: | 2007-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516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陈友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友荣 |
主分类号: | F02M21/04 | 分类号: | F02M2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气 发动机 混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发动机,尤其是涉及一种燃气发动机混合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对传统成品油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全球原油价格的不稳定和石油产品对环境污染的现实严重困扰着人们。目前,出现了多种替代能源方式,其中最易于推广的就是燃气资源开发,其优势在于对于现有设备的改造成本低、我国的燃气储量巨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较小、其燃烧尾气对环境的污染弱。
燃气发动机混合器是安装在空气滤清器与节气门体之间的发动机部件,其主要作用是向发动机输入适合于不同工况的可燃混合气体。发动机空气、燃气比例的调节目前的方式为直接调整其单一燃气进气通道的燃气进气量,这种方式容易出现燃气量的陡增和陡减,使发动机的控制难度增加,使发动机功率变化过于剧烈,其燃气浪费大,并且不利于发动机的保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稳定、成本低廉的新型燃气发动机混合器,能够解决现有设备易出现燃气量陡增和陡减、发动机调节控制难、发动机功率变化过于剧烈、燃气浪费大、不利于发动机保养等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燃气发动机混合器,包括气体混合腔体和天然气进气弯头,所述的天然气进气弯头两端设有弯头进气端和弯头出气端,天然气进气弯头内设有主天然气进气内孔和可调天然进气内孔和步进电机轴孔,主天然气进气内孔的前端口与可调天然气进气内孔的前端口开设在进气弯头进气端,主天然气进气内孔的后端口与可调天然气进气内孔的后端口开设在进气弯头出气端,步进电机轴孔开设在天然气进气弯头侧面并与可调天然气进气内孔垂直,可调天然气进气内孔与垂直方向的步进电机轴孔交叉。
所述的主天然气进气内孔和可调天然气进气内孔相互平行。
所述的天然气进气弯头通过出气端基座的固定螺孔与气体混合腔体相联。
所述的天然气进气弯头侧面设有步进电机固定孔。
所述的弯头进气端内壁设有螺纹。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效果在于:天然气进气弯头内设有主天然气进气内孔和可调天然气进气内孔,也就是本燃气发动机混合器具有双天然气进气内孔,其可调天然进气内孔因与垂直方向的步进电机轴孔交叉,通过步进电机轴孔对燃气流量实现微调节,使燃气流量的增加和减少能以细微的单位量进行,从而实现燃气量细微增减,使发动机调节控制更加精准、发动机功率变化均匀,同时减少燃气浪费,有利于发动机保养。
附图说明
图1为燃气发动机混合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燃气发动机混合器的天然气进气弯头的机构示意图
图3为天然气进气弯头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天然气进气弯头横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燃气发动机混合器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燃气发动机混合器包括气体混合腔体10和天然气进气弯头1,天然气进气弯头1两端设有弯头进气端5和弯头出气端7,天然气进气弯头1内设有主天然气进气内孔8和可调天然气进气内孔6和步进电机轴孔4,主天然气进气内孔8的前端口与可调天然气进气内孔6的前端口开设在进气弯头进气端5,主天然气进气内孔8的后端口与可调天然气进气内孔6的后端口开设在进气弯头出气端7,步进电机轴孔4开设在天然气进气弯头1侧面并与可调天然气进气内孔6垂直,可调天然进气内孔6与垂直方向的步进电机轴孔交叉。
主天然气进气内孔8和可调天然气进气内孔6相互平行。
天然气进气弯头1通过出气端基座的固定螺孔2与气体混合腔体10相联。
天然气进气弯头1侧面设有步进电机固定孔3。
弯头进气端内壁设有螺纹。
可调天然气进气内孔6与垂直方向的步进电机轴孔4交叉,改变了传统燃气进气截面固定的形式,使燃气混合器对燃气进气量实现可主动调节,从而能以更佳的混合比例配合发动机工作。
与可调天然气进气内孔6垂直交叉的步进电机轴孔4能实现调节阀的功能,通过改变可调天然气进气内孔6截面积的大小控制途经可调天然气进气内孔6的气体量,这种调节细致且精准,实现了燃气流量的微调,使燃气流量的增加和减少能以细微的单位量进行。燃气量细微增减,使发动机调节控制更加精确、使发动机功率变化均匀,同时减少燃气浪费,有利于发动机保养。
通过对比试验证实,本实用新型燃气发动机混合器比传统混合器单位工作时间内平均节约燃气5%,故障率减少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友荣,未经陈友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90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进结构的窗帘导轨用安装码
- 下一篇:套接式包装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