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油气式节能减震器及其在压缩制冷系统的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2214.7 | 申请日: | 2007-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788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严紫金;刘湘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严紫金;刘湘东 |
主分类号: | F16F9/06 | 分类号: | F16F9/06;F16F9/42;F16F9/38;F28G1/02 |
代理公司: | 长沙星耀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静华 |
地址: | 410001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油气 节能 减震器 及其 压缩 制冷系统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油气式节能减震器及其在压缩制冷系统的应用。
背景技术
为了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目前在汽车上均安装有减震器。它包括工作缸筒、减震油液、油封、防尘罩、导向座、活塞杆、工作活塞、工作活塞上的伸张阻尼阀和流通阀、氮气、油气隔离浮动活塞组成。当减震器为下行程压缩时,工作活塞、油气隔离浮动活塞同时向下移动,工作缸筒中工作活塞与油气隔离浮动活塞之间油室的油压升高,其油液冲开工作活塞上的流通阀,流入工作缸筒上油室;由于工作活塞与油气隔离浮动活塞同时为下行程,工作缸筒下部减震气缸的氮气被压缩,产生压缩阻尼力;此压缩行程为阻尼减震过程。伸张行程时,活塞杆向上拉伸,工作活塞、油气隔离浮动活塞同时向上移动,工作缸筒上油室油压升高,工作活塞上流通阀关闭,工作缸筒上油室的油液压开伸张阀,其油液流入工作活塞与油气隔离浮动活塞之间的油室,因伸张阻尼阀节流作用,使减震器产生上行程复位阻尼减震作用。这种减震器只能达到衰减汽车振动,起到纯减震的目的;其无功压缩力未得到有效利用;而原有安装在汽车上的压缩制冷机是完全依靠油耗来实现制冷的,这种压缩制冷耗油量大,尤其是在气候环境过热、停车怠速时间过长、行驶路程较远、路况颠簸较强、交通堵塞等情况下,造成车速减慢、行驶温度过热、风冷减少、散热变差、使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过长,压缩机负载增大、制冷量下降,导致发动机负载增大,为保证压缩机的制冷效果,必须加大风速强迫散热,这样就会增加电池电耗,导致汽车电池的损耗加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油气式节能减震器及其在压缩制冷系统的应用。以实现显著节省油耗、克服完全依靠油耗压缩制冷方式的各种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油气混合型工作缸筒、内装减震油液的减震油缸、油封、防尘罩、导向座、活塞杆、工作活塞、工作活塞上的伸张阻尼阀和流通阀、油气隔离浮动活塞,其特征在于在油气隔离浮动活塞的下方设有拉簧座和拉簧、拉簧下方设有有功压缩活塞,有功压缩活塞上装有强力压缩阀和吸气阀、有功压缩活塞的上方设有减震压缩阻尼气缸、下方设有有功压缩气缸,在有功压缩气缸底部分别设有排气阀和吸气阀,并设有与有功压缩气缸外部相通的排气出口和吸气入口。
所述工作缸筒外壳上设有散热装置。
防尘罩上安装有清扫散热器灰尘的刷子。
汽车油气式节能减震器在压缩制冷系统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由安装在四个车轮悬架位置上的汽车油气式节能减震器组成减震器压缩机总成,通过油气式节能减震器下方的排气出口和吸气入口由高压管连接在另一套独立制冷系统上,形成辅助制冷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①是采用油气式形式实现减震,减震效果更显著、更舒适;②可以进行压缩阻尼大小的调节,以适应各种路况的行驶需要;③有效利用了减震器压缩余力,将原有减震器无功压缩力利用成有功压缩力,能够辅助(颠簸力强时可以完全承担)原汽车制冷系统的压缩机,使该减震器成为一器两用或多用的“减震有功压缩一体机”。
附图说明
图1为汽车油气式节能减震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汽车油气式节能减震器
参照图1:汽车油气式节能减震器包括油气混合型工作缸筒1、内装减震油液的减震油缸6、油封3、装有清扫散热器灰尘刷子的防尘罩4,导向座5、活塞杆2、工作活塞9、工作活塞上的伸张阻尼阀10和流通阀11、油气隔离浮动活塞12,在油气隔离浮动活塞的下方设有拉簧座13和拉簧14、拉簧下方设有有功压缩活塞17,有功压缩活塞上装有强力压缩阀18和吸气阀19、有功压缩活塞的上方设有减震压缩阻尼气缸15、下方设有有功压缩气缸16,在压缩气缸底部分别设有排气阀20和吸气阀24,并设有与有功压缩气缸外部相通的排气出口21和吸气入口25。所述工作缸筒外壳上设有散热装置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严紫金;刘湘东,未经严紫金;刘湘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22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