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掉道矿车液压复位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3996.X | 申请日: | 2007-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05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李保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保国 |
主分类号: | E21F13/08 | 分类号: | E21F1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779江苏省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矿车 液压 复位 | ||
1、一种掉道矿车液压复位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纵向液压升降装置(A)、横向液压移位装置(B)和双向随动转位承重架(C),所述纵向液压升降装置(A)由纵向施力机构、纵向柱塞泵和纵向油泵组成,其纵向施力机构包括旋转支架座I(A18)、锁紧螺母I(A17)、连杆支座I(A14)、连杆I(A13)、揿手I(A12)和操纵杆I,其纵向柱塞泵包括柱塞缸座I(A19)、柱塞缸I(A16)、柱塞杆I(A15)和回油阀(A20),其纵向油泵包括机身座(A1)、机身(A10)、固定板(A9)、升降油缸(A8)、通气阀(A7)、固定活塞杆(A6)、密封圈I(A4)、活塞杆座(A2)和起重机构,机身座(A1)上设有柱塞缸座I(A19)、机身(A10)和活塞杆座(A2),柱塞缸座I(A19)上设有旋转支架座I(A18)、锁紧螺母I(A17)和柱塞缸I(A16),柱塞缸I(A16)中设有柱塞杆I(A15),柱塞杆I(A15)下端外缘面的环形凹槽中设有“O”型密封圈I,旋转支架座I(A18)一侧设有连杆支座I(A14),连杆I(A13)两端分别与连杆支座I(A14)和揿手I(A12)转动连接,柱塞杆I(A15)上端与揿手I(A12)转动连接,操纵杆I与揿手I(A12)的孔腔相配合,机身(A10)为一空腔壳体,其空腔中装有液压油,其上侧面设有加油孔I(A11),其上端面设有固定板(A9),固定板(A9)的园柱孔中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中设有多只钢珠(A5),升降油缸(A8)的外缘面与钢珠(A5)之间呈滚动配合,升降油缸(A8)的上端面设有通气阀(A7),其内腔设有固定活塞杆(A6),固定活塞杆(A6)上端外缘面环形凹槽中设有密封圈I(A4),其下端与活塞杆座(A2)螺纹连接,固定活塞杆(A6)和活塞杆座(A2)的中心设有轴向通孔,在机身座(A1)和柱塞缸座I(A19)中分别设有进油油道和出油油道,其进油油道的一端通过进油单向阀I与柱塞缸I(A16)的内腔相连通,而另一端与机身(A10)的内腔相连通,其出油油道的一端通过出油单向阀I与柱塞缸(A16)的内腔相连通,而另一端与活塞杆座(A2)的轴向通孔相连通,在柱塞缸座I(A19)的进油油道和出油油道之间设有回油阀I(A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掉道矿车液压复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液压移位装置(B)由横向施力机构、横向柱塞泵、横向油泵和横向移位机构组成,其横向施力机构包括旋转支架座II(B18)、锁紧螺母II(B17)、连杆支座II(B11)、连杆II(B12)、掀手II(B13)和操纵杆II,其横向柱塞泵包括油箱(B8)、输油管(B9)、柱塞缸座又称为油缸后盖II(B19)、柱塞缸II(B16)、柱塞杆II(B15)和回油阀II(B22),其横向油泵包括活塞杆(B2)、油缸前盖(B4)、油缸(B6)、活塞(B5)、密封圈II(B7)、油缸后盖II(B19)、换向阀(B20)和换向油管(B21),其横向移位机构包括机体(B24)、横向滑台(B1)、保持架(B3)、滚轮轴(B28)、滚轮(B27)和连接板(B26),机体(B24)由两块横向轨道板和若干块纵向本体筋板(B23)焊接而成,横向滑台(B1)的上部设有保持架(B3),纵向液压升降装置(A)的机身座(A1)与保持架(B3)相配合,在横向滑台(B1)的下方,沿机体(B24)的两轨道板的上工作面设有两条“U”形槽,两“U”形槽中设有若干只滚轮轴(B28)和滚轮(B27),所有滚轮(B27)均与机体(B24)的两轨道板上工作面呈滚动配合,横向滑台(B1)的侧面设有连接板(B26),连接板(B26)另一端通过螺母(B25)与活塞杆(B2)的一端相连接,机体(B24)上设有柱塞杆座II(B19)和油箱(B8),柱塞缸座II(B19)上设有旋转支架座II(B18)、锁紧螺母II(B17)和柱塞缸II(B16),柱塞缸II(B16)中设有柱塞杆II(B15),柱塞杆II(B15)下端外缘面的环形形凹槽中设有“O”形密封圈II,旋转支架座II(B18)一侧设有连杆支座II(B11),连杆II(B12)的两端分别与连杆支座II(B11)和揿手II(B13)转动连接,柱塞杆II(B15)上端与揿手II(B13)转动连接,操纵杆II与揿手II(B13)的孔腔相配合,而柱塞杆座II(B19)与换向阀(B20)的垂直面密封连接,油缸(B6)两端分别与油缸前盖(B4)和油缸后盖II(B19)螺纹连接,油缸(B6)中设有活塞(B5),活塞(B5)外缘面的环形凹槽中设有密封圈II(B7),活塞杆(B2)的另一端与活塞(B5)螺纹连接,油箱(B8)与柱塞缸座II(B19)之间设有输油管(B9),油缸前盖(B4)与换向阀(B20)之间设有换向油管(B21),油箱(B8)上面设有加油孔II(B10),换向阀(B20)一侧设有换向操作手柄(B14),换向阀(B20)中设有高压油道G、常压油道C、前腔油道Q和后腔油道H,柱塞缸座II(B19)中设有进油油道、出油油道和进出油油道,其进油油道的一端与换向阀(B20)中的常压油道C相连通,而另一端既通过输油管(B9)与油箱(B8)相连通,同时又通过进油单向阀II与柱塞缸座II(B16)的内腔相连通,其出油油道的一端与换向阀(B20)中的高压油道G相连通,而另一端通过出油单向阀II与柱塞缸座II(B16)的内腔相连通,其进出油油道的一端与油缸(B6)的后腔相连通,而另端与换向阀(B20)中的后腔油道H相连通;另外,换向阀(B20)中的前腔油道Q通过换向油管(B21)和油缸前盖(B4)与油缸(B6)的前腔相连通,当换向操作手柄(B14)处于“前移”位置时,换向阀(B20)中的高压油道Q与后腔油道H相连通,与此同时,换向阀(B20)中的常压油道C与前腔油道Q相连通,当换向操作手柄(B14)处于“后移”位置时,换向阀(B20)中的高压油道G与前腔油道Q相连通,与此同时,换向阀(B20)中的常压油道C与后腔油道H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保国,未经李保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399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