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用通讯连接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0464.0 | 申请日: | 2007-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487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徐杰明;曹尚贵;胡定辉;姚晓东;葛宜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38 | 分类号: | H04B1/38;H01R24/1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光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讯 连接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用通讯连接设备。
背景技术:
1970年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联合贝尔系统、调制解调器厂家及计算机终端生产厂家共同制定的用于串行通讯的标准。它的全名是″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通讯设备(DCE)之间 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接口技术标准″该标准规定采用一个25个脚的DB-25连接器,对连接器的每个引脚的信号内容加以规定,还对各种信号的电平加以规定。后来IBM的PC机将RS-232简化成了DB-9连接器,从而成为事实标准。
在开发汽车组合仪表与车身控制模块的检测设备过程中,实现PC机与汽车组合仪表与车身控制模块间的串行通讯显得非常重要。通过串行通讯可以实现对汽车组合仪表与车身控制模块软/硬件版本的检测、参数调校等重要检测相关和参数设定是现有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用通讯连接设备,以达到将汽车组合仪表与车身控制控制模块与诊断设备有效的连接起来并实现数据的读写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用通讯连接设备,包括与各电路相连接的电源电路、汽车组合仪表、车身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组合仪表、车身控制模块通过接口电路与诊断设备相连接;
所述的接口电路,通过k-line线与汽车组合仪表、车身控制模块相连接;
所述的诊断设备,用于对汽车组合仪表与车身控制模块软/硬件的检测、参数调校、重要检测参数的设定。
一种车用通讯连接设备,所述的接口电路,包括三极管Q1、Q2、接口芯片、连接插口组成,k-line线通过电阻R6与接口芯片的引脚10连接,再经过接口芯片的引脚7输出后,经过二极管D1、连接插口与诊断设备连接,诊断设备通过连接插口与接口芯片的引脚8连接,再经过接口芯片的引脚9输出,通过电阻R5与三极管Q1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一个电阻R2与电源电路连接,三极管Q2集电极输出与三极管Q1基极连接;三极管Q1、Q2发射极通过电阻R3和三极管Q1基极通过电阻R4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与k-line线和通过电阻R1与电源电路相连接。
一种车用通讯连接设备,所述的诊断设备为PC机。
一种车用通讯连接设备,所述的诊断设备为车载诊断仪。
一种车用通讯连接设备,由于采用上述结构,该连接设备具有以下优点;1、诊断设备可以方便的对汽车组合仪表与车身控制模块进行读写操作;2、通用面广,可操作性强。可以在线或者售后对汽车组合仪表与车身控制模块参数或者软件进行刷新;在释放刷新软件后,非专业人员也可以方便的进行操作;对诊断设备要求不高;3、电路简单,成本低;4、利于平台化统一管理。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通讯连接设备电路结构示意图;
在图1中,1、电源电路;2、汽车组合仪表;3、车身控制模块;4、诊断设备;5、连接插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车用通讯连接设备,包括与各电路相连接的电源电路1、汽车组合仪表2、车身控制模块3,所述的汽车组合仪表2、车身控制模块3通过接口电路与诊断设备4相连接;所述的接口电路,通过k-line线与汽车组合仪表2、车身控制模块3相连接;所述的诊断设备4,用于对汽车组合仪表与车身控制模块软/硬件的检测、参数调校、重要检测参数的设定。
连接设备内部所有GND点均是连接在一起,与汽车组合仪表2或车身控制模块3模块共地连接;车身电源为12v经过一个二极管后电源电路1的输出端Vbat(12V)。二极管的作用是防止负向电压输入从而影响电源电路1中的电源模块7805,经过电源模块7805输出的电压为Vcc(5V),给接口芯片RS-232供电。
k-line线通过一个电阻R6与接口芯片RS-232的引脚10(TTL/CMOS Input)连接,再经过接口芯片RS232的引脚7(OUTput)输出后,经过一个二极管D1、连接插口5与PC机连接,实现数据的接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04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