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煤层气发动机下油套管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30641.7 | 申请日: | 2007-1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343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 发明(设计)人: | 邓德乐;李宗立;王中义;李冬梅;王俊兴;高绪伟;闫丽;吕道章;刘建;曹靖;牛志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淄博柴油机总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M1/12 | 分类号: | F01M1/12;F01N7/08 |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巩同海 |
| 地址: | 255077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煤层气 发动机 套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体发动机部件领域,具体是一种煤层气发动机下油套管装置。
背景技术
在煤生成的过程中,地下会伴生煤层气,煤层气的主要组分是甲烷(CH4),此外还伴生有少量CO2、CO等气体。甲烷浓度一般在30%~40%,热值一般在9~15MJ/m3,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发动机本身的热效率可达30%,如果再加上热电联供系统,总体热量利用率可达70%以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8300生物质气体发动机,是我公司经过5年的研制、试验和应用,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且已得到推广应用。由于煤层气与生物质气相比,热值高一倍,主要可燃成分均为甲烷和CO,由于目前还没有专用的煤层气发动机下油套管装置,因此,就需要在原有生物质气体发动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重新设计,以适用与煤层气的利用。但是,煤层气作为新能源,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多灰份,多水分。这些都不利于发动机的正常工作,严重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而现有技术的发动机进气装置多为直进式结构,多灰份、多水分的燃气直接进入发动机的工作腔室进行燃烧后,容易造成发动机的积碳,严重影响及降低发动机的功率,对于发动机的润滑及冷却主要是通过注油的形式,目前因没有专用煤层气发动机润滑装置,故要需要根据煤层气发动机的需求,设计一种能够保证润滑油的循环及洁净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发动机进气润滑度,且结构简单,易于操控,安全可靠,便于维护的煤层气发动机下油套管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即一种煤层气发动机下油套管装置,包括缸盖及缸体,本技术特点在于缸盖及缸体之间设置排气罩管及进气罩管,排气罩管及进气罩管为中空结构,在缸盖底部的一侧与排气罩管之间设置回油管。
所述缸盖与排气罩管之间的回油管为并联安装。
此外,为了加强密封性能,排气罩管与缸体之间设置罩管座,且排气罩管与罩管座之间加装O型密封圈。
这样,在缸盖内留滞的油就通过回油管实时的流到排气罩管内,沿排气罩管流到缸体中,与缸体内的由一起,通过输油泵及输油管线再循环回缸盖内,如此往复循环。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由于可以自由拆卸,解决了现在缸盖的顶杆密封问题和密封气缸盖的回油问题,因此具有结构拆装清理方便,结构简单,易于操控,安全可靠,便于清理维护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煤层气发动机下油套管装置,包括缸盖6及缸体7,本技术特点在于缸盖6及缸体7之间设置排气罩管3及进气罩管4,排气罩管3及进气罩管4为中空结构,在缸盖6底部的一侧与排气罩管3之间设置回油管5。
所述缸盖6与排气罩管3之间的回油管5为并联安装。
此外,为了加强密封性能,排气罩管3与缸体7之间设置罩管座1,且排气罩管3与罩管座1之间加装O型密封圈2。
这样,在缸盖6内留滞的油就通过回油管5实时的流到排气罩管3内,沿排气罩管3流到缸体7中,与缸体7内的由一起,通过输油泵及输油管线再循环回缸盖6内,如此往复循环。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由于可以自由拆卸,解决了现在缸盖的顶杆密封问题和密封气缸盖的回油问题,因此具有结构拆装清理方便,结构简单,易于操控,安全可靠,便于清理维护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淄博柴油机总公司,未经淄博柴油机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06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塑料拉丝机用过滤装置
- 下一篇:三维裂纹空间定位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