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体的车顶构造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00803.2 | 申请日: | 2007-0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205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 发明(设计)人: | 渡边淳;坪田赖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2D25/06 | 分类号: | B62D25/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体 车顶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体的车顶构造。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车体左右的侧上边梁之间,沿着车体宽度方向,作为车顶骨架部件而中央具有宽幅部的1个车顶加强件(reinforcement),设置在前上边梁和后上边梁之间的中间部上(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该车顶加强件为了确保汽车顶板的强度和刚性,剖面形状形成为倒帽形,汽车顶板的下表面利用粘接剂与车顶加强件的凸缘部接合。
专利文献1:特开2001-3016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车顶加强件上利用粘接剂接合汽车顶板的现有车顶构造中,存在如下情况,即,车体骨架大幅变形的共振频率与汽车顶板所具有的共振频率的各个频率接近,因车体骨架和汽车顶板的共振导致汽车顶板的振幅变大。如果因共振而汽车顶板的振幅变大,则从汽车顶板发出的声音变大,易于产生空腔音。
空腔音由汽车顶板的共振和车室内的空腔共鸣这两方面的因素决定。即,如果汽车顶板的共振频率大于或等于空腔共鸣的共鸣频率,则产生空腔音。此外,车室的尺寸、形状是空腔共鸣的主要因素。为了不产生空腔音,必须使汽车顶板的共振频率低于空腔共鸣的频率程度。换句话说,寻求抑制汽车顶板的振动。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车顶构造(车体构造)中,车体左右的侧上边梁之间,只有一个中央具有宽幅部的车顶加强件设置在前上边梁和后上边梁之间的中间部上。因此,车顶加强件支撑汽车顶板的范围小,在因发动机振动等在车体骨架(车体构造体)中产生共振的情况下,无法有效地抑制汽车顶板的振动。
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体的车顶构造,其在车体的左右侧上边梁之间沿车体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车顶加强件上,接合汽车顶板,其特征在于,上述车顶加强件中的至少一个为第1车顶加强件,该第1车顶加强件具有比与至少一边的相邻的上述车顶加强件之间最接近部分的间隔宽的最宽部分。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车体的车顶构造,由车顶加强件支撑汽车顶板的范围变大,即使在因发动机振动等在车体骨架中产生共振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地抑制汽车顶板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有车顶的车体外观的图,(a)为车体的侧视图,(b)为车体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体的车顶构造的简略平面图。
图3是图2的A-A线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中,设有宽幅部的前侧车顶加强件的放大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车体的车顶构造的简略平面图。
图6是图5的B-B线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车体的车顶构造的简略平面图。
图8是图7的C-C线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作为适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体(汽车)的车顶构造的车体的一个例子,以发动机作为动力源的车体的外观图。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体(汽车)的车顶构造的简略平面图。图3是图2的A-A线剖面图。此外,在图2中,左侧是车体(汽车)的前侧,右侧是后侧。
图1(a)是车体50的侧视图,图1(b)是车体50的俯视图。
如图1(b)所示,在车体51前方形成发动机室部52,其由左右的前侧纵梁和发动机罩挡泥板、以及将连接左右发动机罩挡泥板的包含前侧纵梁的仪表板隔板部件进行组合后焊接接合形成。在图1(a)及图1(b)所示的车体50中,在发动机室部52内搭载发动机1。在车体前后方向大致从中间开始向后的方向的上方,设置有汽车顶板12。
如图2、图3所示,在车体左右的侧上边梁1、2之间,沿着车体宽度方向,相对于车体前后方向以规定的间隔设置多个(图2中为5个)车顶加强件3、4、5、6、7。各车顶加强件3~7的两端部,分别通过点焊与侧上边梁1、2接合。另外,在车体左右的侧上边梁1、2在车体前后方向的前端侧和后端侧,通过点焊分别接合前上边梁8和后上边梁9。
各车顶加强件3~7,剖面形状形成倒帽形,其两侧沿长度方向(车体宽度方向)形成凸缘部10a、10b(参考图4)。如图4所示,大致平坦状的汽车顶板12的下表面通过粘接剂11接合在各车顶加强件3~7(图4中为车顶加强件3)的凸缘部10a、10b上。此外,汽车顶板12的外周缘部(未图示)通过点焊与上述侧上边梁1、2、前上边梁8及后上边梁9接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08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温度调校装置的加热棒
- 下一篇:弹力动力自行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