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体的车顶构造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00803.2 | 申请日: | 2007-0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205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 发明(设计)人: | 渡边淳;坪田赖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2D25/06 | 分类号: | B62D25/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体 车顶 构造 | ||
1.一种车体的车顶构造,其在车体的左右侧上边梁之间沿车体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车顶加强件上,接合汽车顶板,
其特征在于,
上述车顶加强件中的至少一个为第1车顶加强件,
该第1车顶加强件具有比与该第1车顶加强件的相邻的上述车顶加强件最接近部分的间隔宽的最宽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的最宽部分的宽度,大于该第1车顶加强件与两侧相邻的上述车顶加强件之间最接近部分的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的最宽部分的宽度,大于所有的相邻两个上述车顶加强件的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的最宽部分的宽度,大于该第1车顶加强件与两侧相邻的上述车顶加强件之间最接近部分的间隔之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在车体前后方向上连续地配置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配置3个或3个以上,
车体前后方向内侧的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的最宽部分的宽度尺寸,大于或等于车体前后方向两端的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的最宽部分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车顶加强件的上述最宽部分设置在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的宽度在整个车体宽度方向上为同一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配置在车体前后方向前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设置在振源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设置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上述汽车顶板曲率大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2车顶加强件,其具有比与相邻的全部上述车顶加强件的最接近部分的间隔窄的最宽部分,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具有3个,其全部配置在车体前后方向前侧,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被连续配置,
上述3个第1车顶加强件全部在车宽方向正中为上述最大宽度部分,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中,最大宽度部分的宽度较大的第1车顶加强件,被配置在3个第1车顶加强件中车体前后方向正中,
上述第1车顶加强件的最大宽度部的宽度,大于全部车顶加强件之间的间隔,
上述第2车顶加强件具有2个,全部配置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后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080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温度调校装置的加热棒
- 下一篇:弹力动力自行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