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组及其光学板无效
申请号: | 200710201139.2 | 申请日: | 2007-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977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章绍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5/02 | 分类号: | G02B5/02;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组 及其 光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光学板,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液晶显示的背光模组及其光学板。
背景技术
由于液晶显示器面板的液晶本身不具发光特性,因而为达到显示效果需给液晶显示器面板提供一面光源装置,如背光模组。背光模组的作用是向液晶显示器面板供应亮度充分且分布均匀的面光源。
请参见图1,所示为一种现有的背光模组100,其包括框架101、反射板102、扩散板103、棱镜片104及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105。框架101包括一底板1011及多个从该底板1011边缘向其同一侧垂直延伸的侧壁1013。底板1011与多个侧壁1013共同形成一腔体1015。发光二极管105包括出光部1051与基部1053,基部1053与电路板(未标示)相连并固定于底板1011。扩散板103与棱镜片104依次设置于多个侧壁1013顶部。反射板102为一个小框体结构,其可配置于框架101内部。反射板102的底部开设有与发光二极管105相对应的通孔(图未标),发光二极管105的出光部1051穿过相应通孔。发光二极管105的基部1053顶持该反射板102。
工作时,发光二极管105产生的光线被反射板102反射进入扩散板103,在扩散板103中被均匀扩散后光线继续进入棱镜片104,在棱镜片104的作用下,出射光线发生一定程度的聚集,使得背光模组在特定视角范围内的亮度提高。
然而,由于发光二极管105为点光源,其到达扩散板103上各处的距离大小不相等,位于发光二极管105正上方的扩散板103单位区域所接受光较多,位于发光极管105四周的扩散板103单位区域所接受光较少,因此容易在发光二极管105正上方的区域形成亮区,而在其上方的四周区域形成暗区,影响背光模组100的出光均匀性。为此,通常需在发光二极管105的上方设置反射片106,以控制发光二极管105正上方的出光量。发光二极管105与反射片106的搭配设计,可一定程度上减弱发光二极管105正上方的亮区,但是背光模组100仍然存在出光不均的缺点。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出光均匀的背光模组及其光学板。
一种光学板,其包括至少一个光学板单元,该光学板单元包括第一表面及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形成有多个圆锥凸起或台状凸起,该第二表面形成有一个散射层,且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光源容纳部,所述散射层为多个以光源容纳部为中心的圆环形凸起或多边形封闭式凸起或球面凸起。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框架、扩散板、至少一个侧光式点光源及光学板;该框架包括底板及多个从该底板边缘延伸的相互连接的侧壁,该多个侧壁与该底板形成一个腔体;具有出光部的该至少一个侧光式点光源固定于底板;该扩散板封盖该腔体;该光学板设置于该腔体内,其包括至少一个光学板单元,该光学板单元包括第一表面及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形成有多个圆锥凸起或台状凸起,该第二表面形成有一个散射层,且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光源容纳部,所述散射层为多个以光源容纳部为中心的圆环形凸起或多边形封闭式凸起或球面凸起。
上述背光模组的光学板的光学板单元包括光源容纳部与出光面上的多个圆锥凸起或台状凸起以及底面上的散射层,点光源的出光部容纳在光源容纳部,从点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光源容纳部的内侧壁直接进入光学板内部。由于圆锥凸起或台状凸起具有变化的表面结构,使得光线在光学板内传输至圆锥凸起或台状凸起时,部分原来在未设有圆锥凸起或台状凸起的光学板内全反射传播的光线可被圆锥凸起或台状凸起调节后直接朝向扩散板方向折射出射,从而增加光线的出射量。进一步地,由于光学板的底面设置有散射层,部分原来在未设有散射层的光学板内全反射传播的光线可被其调节后从底面出射,在框架的辅助作用下,此部分光线多次折射后朝向扩散板出射。因此背光模组的光学利用率也将进一步提高。更进一步地,点光源所发射的光线大部分于光学板内向四周传播,点光源被转变成面光源,从而可缩小混光距离,即可缩小扩散板与光学板之间的距离,因此采用该光学板的背光模组具有厚度小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现有的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的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背光模组的光学板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光学板沿IV-IV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光学板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二的光学板的剖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2011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