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连杆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91395.8 | 申请日: | 200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59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曾繁衍;朱小平;邓炯炯;张欣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7/02 | 分类号: | F16C7/02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连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连杆,具体涉及连杆上润滑油供油实施冷却的结构。
背景技术
连杆小头孔是润滑油供油最为困难的地方,为给连杆小头孔提供足够的润滑油,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当前主要有两种方案,一种方案是用一个通的直孔将大小头孔连接起来,通过连杆大头孔给连杆小头提供足够的润滑油,该方案虽然实用,但加工比较困难,同时在承载力最大的位置开有油孔,对轴承承载力的要求较高;另外一种方案是在活塞内腔处设置喷油孔,对应与连杆小头端上开设的通油孔,通油孔与油槽相通。该方案较前述方案加工要简单,但同样存在在承载力最大的位置开有油孔的问题,对轴承承载力的要求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发动机连杆,在确保轴承承载力的前提下实现连杆小头端的冷却与润滑。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连杆,其特征在于:连杆大头部的端面上设置有开口朝向连杆小头部的油槽,油槽与连杆轴颈润滑油槽连通。
本发明是在连杆大头端面增加朝向连杆小头的油槽,做为连杆轴颈润滑油流出通道,同时该位置为非承载区域,故对原有系统的轴承承载和机油流量没有任何影响,油槽可以是加工也可以是在毛坯上锻造出来,如果将油槽锻造在毛坯上则不会改变现有加工工艺,同时对小头孔的润滑和活塞的冷却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具有显著的冷却与润滑效果。
附图概述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2中的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发动机连杆包括杆体,连杆大头部10通过轴瓦40与连杆轴颈50相连,连杆大头部10的端面11上设置有开口朝向连杆小头部20的油槽12,油槽12与连杆轴颈润滑油槽13连通。通过在连杆大头部10端面11上开设的油槽12,增加对连杆小头部20和活塞30的喷射供油以改善连杆小头部20润滑条件和活塞30的冷却效果。
所述的连杆大头部10的两侧端面11上对称设置油槽12,每侧端面11上以连杆的杆体为中心对称设置两个,参见图1、2。这些油槽12均处在非承载区域内,因此,油槽12设置将不会对原有系统的轴承承载和机油流量造成负面影响。
所述的油槽12的喷油方向指向活塞30的内腔表面,如图1中的虚线箭头所示的方向,反射后覆盖连杆小头部20的上部,连杆小头部20上的通油孔21为位于该覆盖区域内。
所述连杆小头部20上的通油孔21的布置方向与连杆的杆体构成“Y”形,参见图1,这样可以保证通油孔21能够承接到由油槽12喷出经活塞30反射的润滑油。
以下简述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连杆轴颈50和连杆大头部10之间设置有轴瓦40,轴瓦40与连杆轴颈50之间的油槽41中的高压润滑油经油槽12喷出,沿油槽12的方向喷至活塞30的内腔表面,高压润滑油的喷射和反射路径如图1中的虚线箭头60所示,经活塞30内腔表面反射后,有一部分润滑油将飞溅进入连杆总成的连杆小头部20的上部通油孔21中,起到润滑作用,同时经过活塞30内腔表面的润滑油也能带走一部分热量,从而起到冷却活塞30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13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