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催化裂化过程低碳烯烃产量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79419.8 | 申请日: | 2007-12-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67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 发明(设计)人: | 刘宪龙;许友好;杨轶男;程从礼;刘守军;唐津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7C4/06 | 分类号: | C07C4/06;C07C11/02;C07C5/333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景朝;庞立志 |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催化裂化 过程 烯烃 产量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在不存在氢的情况下烃油的催化转化方法,更具体地 说,属于一种提高低碳烯烃产量的催化转化方法。
背景技术
在催化裂化工艺过程中,会生成数量较大的附加值较低的低碳烷烃, 如丙烷、异丁烷等,两者体积含量之和可以达到液化气产率的25%,催 化裂化装置进料的8重%,这些低碳烷烃只能作为附加值较低液化气。如 果将这些低碳烷烃转化为相应的烯烃,则其附加值大大增加。如液化气每 吨的价格为4500元,而丙烯每吨的价格约为10000元,异丁烯的价格也 在8000元左右。可见将低碳烷烃转化为相应的低碳烯烃具有很好的市场 前景。为此,研究人员对提高催化裂化过程低碳烯烃产量进行了大量的研 究。
CN1148865A公开了一种短接触循环流化床反应器体系将烃类催化转 化为轻烯烃的一种方法和设备。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一种烃原料供料 给含一种固体催化剂的反应区(1);让该烃原料在反应区(1),在有利于 烃类催化转化为轻烯烃条件下,与催化剂接触;由反应区(1)分离催化 转化后得到的反应产物;回收催化剂并在再生器(3)中再生失活的催化 剂。该方法使用惯用的或改进的FCC催化剂,通过LGO、HGO、VGO 或石脑油的催化转化来制备丙烯、丁烯和戊烯以及高辛烷值,低苯汽油馏 份。该方法还可使用惯用的或改进的流化床用脱氢催化剂,通过丙烷、异 丁烷、或石脑油催化脱氢分别制备富含丙烯、异丁烯或异戊烯的产品。但 该方法需要新建一套短接触循环流化床反应器,且增产低碳烯烃的效果并 不明显。
CN1102431A公开了一种制取低碳烯烃兼产高辛烷值汽油的催化转化 方法,是使预热的石油烃与含磷和稀土的五元环高硅沸石催化剂接触,在 温度为480~680℃、压力为1.2~4.0×105帕、反应时间为0.1~6秒、催 化剂与原料油的重量比为4~20∶1、水蒸汽与原料油的重量比为0.01~0.5∶1 的条件下进行催化转化反应,产物物流经分离得到低碳烯烃和液体产品, 待生催化剂经再生后循环使用。该方法需要性质很好的原料油,同时丙烷 等低碳烷烃的产率仍然较高。
CN1403540A公开了一种制取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转化方法,是将预热 后的烃油原料A注入密相反应区,与含有五元环高硅沸石的催化剂接触、 反应,反应温度为630~750℃,反应压力为0.15~0.40MPa,反应时间为 0.2-3秒,催化剂与原料油的重量比为15~40∶1,水蒸汽与原料油的重量 比为0.3~1.2∶1;反应物流进入密相反应区,并与注入其中的烃油原料B 接触、反应,反应温度为500~600℃,反应压力为0.15~0.40MPa,反应 时间为3-30秒,催化剂与原料油的重量比为7-20∶1,水蒸汽与原料油的 重量比为0.15~0.6∶1;分离反应油气和反应后积炭的催化剂,油气送入后 续分离系统,积炭的催化剂经汽提、再生后返回反应器循环使用;烃油原 料A与烃油原料B的质量流量之比为0.5~2∶1。该方法具有较高的乙烯、 丙烯和丁烯的总收率。但该方法的过程中仍有大量的小分子烷烃。
USP3,541,179、USP3,647,682公开了使用负载IIB、VB、VIIB和VIII 族等金属组分的氧化铝、氧化硅或其它氧化物作为催化剂制取低碳烯烃。 由于所负载的金属在进行裂化反应时仍然具有脱氢活性,因而在裂化反应 过程中加速了缩合及生焦反应,给产品分布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这类催化 剂只适用于加工轻质原料。
USP3,758,403公开了ZSM-5与REY双沸石活性组分催化剂,在催化 裂化的条件下提高产物汽油的辛烷值和产率,同时获得较REY单沸石活 性组分催化剂为高的低碳烯烃产率,在实例中以220~510℃的瓦斯油为 原科,在反应温度约483℃、进料体积空速为4h-1、剂油比为1.5的条件 下,丙烯和丁烯的总产率可达10~15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94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