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SOI衬底CMOS工艺电光调制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79413.0 | 申请日: | 200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84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陈弘达;黄北举;董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F1/03 | 分类号: | G02F1/03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100083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soi 衬底 cmos 工艺 电光 调制器 | ||
1.一种SOI衬底CMOS工艺电光调制器,其特征在于,其中包括:
一个SOI衬底(11);
一个n阱(18)位于SOI衬底(11)中央;
两个n+注入区(17)位于n阱(18)顶部的两侧;
两个p阱(19)位于SOI衬底(11)的两侧;
两个p+注入区(13)位于p阱(19)的顶部;
两个浅沟隔离层(12)夹在n阱(18)和p阱(19)之间;
二氧化硅层(14)覆盖在器件顶部;
金属层(15)淀积在二氧化硅层(14)上形成金属电极;
接触孔(16)将n+注入区(17)及p+注入区(13)连接到金属电极上;
一个光学干涉仪(21);
当在外电极加反向偏压时,n阱和衬底形成的pn结将出现耗尽区,改变了脊形波导的载流子分布,由等离子色散效应,脊形波导的折射率随之改变,从而完成对入射光相位的调制;最后通过光学干涉仪完成入射光强度的调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调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浅沟隔离层形成脊形波导的包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调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制器的金属电极分别制作在脊形波导的外脊和内脊上,利用标准CMOS工艺中的接触孔将金属电极和n+注入区及p+注入区相连形成欧姆接触;为了减少重掺杂欧姆接触对光场的吸收以减小损耗,两个n+注入区被制作在n阱顶层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调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制器的光学干涉仪不采用常用的Y分支马赫曾德干涉仪,而采用多模耦合干涉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调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制器中的所有层均采用标准CMOS工艺制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调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制器能够在SOI衬底标准CMOS工艺线上制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941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模转换器温度补偿方法
- 下一篇:杂环巯基化合物的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