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反式-4-芳硫基肉桂酸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73524.0 | 申请日: | 200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506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匡春香;张文生;苏长会;李群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319/14 | 分类号: | C07C319/14;C07C321/30;C07C323/09;C07C323/50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式 芳硫基 肉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中间体合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反式-4-芳硫基肉桂酸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二芳香基硫醚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合成中间体[1],广泛应用于手性砜和亚砜的合成[2]。它们同时还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一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已报道的典型制备方法主要是在强碱作用下制得硫醚或硫酚的盐,再和芳卤代烃之间发生缩合反应而生成硫醚。该类方法大多都是在有机溶剂如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乙腈、异丙醇或乙醇中完成的[3]。虽然有报道在水介质中进行的生成硫醚的反应,但仍需要加入苯等有机溶剂作为共溶剂[4]。仅有一例报道在水相中进行的例子,也仅涉及到一种烷基芳香基硫醚——正丁基苯基硫醚的制备[5]。
反式肉桂酸衍生物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们既是通用的有机合成中间原料,同时又是重要的化工产品[6]。它们还广泛存在于生物有机体内,大量的用于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和药物中间体。作为有价值的合成砌块,它们还可以用于立体选择性的合成反式或顺式-β-溴苯乙烯[7]。而后者是金属有机化学领域重要的原料,用于Suzuki和Stille偶联反应制备反式或顺式-烯烃类化合物。含有对位芳硫基的反式肉桂酸及其酰胺更是成为近年来药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8]
基于硫醚和肉桂酸各自的独特性质以及同时含有两种官能团的反式-4-芳硫基肉桂酸的潜在价值,对该类化合物进行合成方法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廉价的肉桂酸为基本原料,经氯磺化反应可以大量的获得反式-4-氯磺酰基肉桂酸[9]。反式-4-氯磺酰基肉桂酸的氯磺酰基可以很简便的还原成巯基[10],将所得到的产物反式-4-巯基肉桂酸用于形成硫醚的制备方法,国内外文献均未见报道。由于反式-4-巯基肉桂酸在空气中不稳定,易于二聚生成二硫化物,且难于纯化,所以不经分离而直接用于成醚反应。这种“一锅法”的合成硫醚的方法,同样未见报道。
水是一种最廉价易得、无污染、无毒害的绿色反应介质,由于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发展以水位溶剂的绿色化学成为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反式-4-巯基肉桂酸在碱性水溶液中良好的溶解性,水相条件下的一锅法合成反式-4-芳硫基肉桂酸具有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双重价值,国内外文献均未见报道。
参考文献
1J.E.ArgUello,L.C.Schmidt,A.B.,Organic Lett.2003,5(22),413.
2 H.Ohta,Y.Okamoto,G.Tschihashi,Agric.Biol.Chem,1985,49(3),671.
3 a)M.Nose,H.Suzuki,Synthesis,2002,8,1065;T.Fuchigami,T.Awata,T.Nonaka,et al.Bull.Chem.Soc.Jpn.1986,57(9),2873;b)R.varala,E.Ramu,M.M.Alam,Chem.Lett.2004,33(12),1614;F.Li,Q.Meng,H.Chen,et al.Synthesis.2005,8,1305;R.Varala,E.Ramu,M.M.Alam,Australian Journal of Chemistry,1990,43(10),1779;C.wang,Z.Ma,X.L.Sun,et al.Organometallics,2006,25(13),3259;R.Beugelmans,M.Chbani,Bulletin de la Societe Chimique de France,1995,132(3),290.c)S.Chowdhury,P.M.Samuel,I.Das,et al.J. Chem.Soc.Chem.Commun.1994,17,1993.d)S.Montanari,C.Paradisi,G.Scorrano,J.Org.Chem,,1991,56(13),4274.e)G.Rastelli,A.M.Ferrari,L.costantino,et al.Bioorg.& Med.Chem.2002,10(5),1437.
4 U.S.Pat.Appl.Publ.200315844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35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ED崁灯结构
- 下一篇:一种配电网络中的谐波源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