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带束层部弯曲的轮胎断面设计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70314.6 | 申请日: | 2007-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795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8 |
发明(设计)人: | 郑秉昌;赵重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国轮胎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G01M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雒运朴;李伟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带束层部 弯曲 轮胎 断面 设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在设计轮胎断面(Profile)时引导带束层的弯曲,考虑该带束层的弯曲和轮胎的胎面半径(Tread Radius)设计轮胎断面的利用带束层部弯曲的轮胎断面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在设计轮胎断面之时,带束层部的形状与轮胎的胎面半径相配合,将其设计为具有2个或3个曲率的形状,由于该种具有2层或3层曲率的带束层部的形状,将决定整个轮胎的停止形状和接地压力的分布,因此会对轮胎的整体性能造成较大影响。
然而,以往上述这样的轮胎断面的设计方式,仅仅决定轮胎整体的接地形状和接地压力的分布,然而不能预测胎面各个区块的接地形状和接地压力的分布,因此在设计轮胎断面之时,不能设计出预先反映满足所期望性能的轮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问题点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带束层弯曲的轮胎断面设计方法,其在轮胎断面设计之时,利用引导带束层弯曲的轮胎断面设计方法,不仅可以预先反映轮胎整体的接地形状和接地压力的分布,而且还可以预先反映各个胎面区块的接地形状和接地压力的分布,设计出满足所期望的性能的轮胎。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是一种经过下述步骤来对轮胎断面进行设计的方法,即该步骤为:设定轮胎的大小和详细尺寸的步骤;选定胎面的槽数和位置的步骤;选定轮胎断面的步骤以及预测FE解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 analysis为利用电脑预测事物的现象,即通过电脑解析,对受到外力时事物如何变形、应力如何发生的进行预测的方法)和性能的步骤,其特征在于,该设计方法是如下这样进行设计的:当在上述预测FE解析以及性能的步骤中没有得到所需的接地形状和接地压力的分布时,可以引导带束层部弯曲,再次返回到对FE解析以及性能进行预测的步骤之后,可以得到所需的接地形状和接地压力的分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轮胎断面的设计方法的流程图。
图2(A)~(E)是用于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带束层部的弯曲形状的胎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带束层部的限制条件的胎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4和图5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已设计出的轮胎模型的实施例的图,其是表示仅使左侧的“亻”部分的带束层部的弯曲发生变化的轮胎FE模型的剖视图。
图6和图7是表示图4和图5的轮胎模型的接地形状的接地压力的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轮胎断面的设计方法的流程图。本发明是经过下述步骤来设计轮胎断面的轮胎断面设计方式,该步骤为:设定轮胎的大小和详细尺寸的步骤(S1);选定胎面的槽数和位置的步骤(S2);选定轮胎断面的步骤(S3);以及预测FE解析和性能的步骤(S4),其特征在于:其是下述的制造轮胎的方式,即当在上述预测FE解析以及性能的步骤(S4)中不是所需的接地形状和接地压力分布的情况下(S5),在选定已引导过带束层部弯曲的轮胎断面的步骤(S6)中,再次引导带束层部1弯曲,然后返回上述预测FE解析以及性能的步骤(S4),由此可以得到所需的接地形状和接地压力分布。
因此,当设计轮胎带束层部1的形状之时,本发明考虑到胎面2的区块3以及槽4(Groove)的位置以及形状、胎面2的半径等,对带束层部1的必要位置施加弯曲,可以自由调节胎面区块的接地形状和接地压力分布。
另一方面,因轮胎的接地形状不同引起的带束层部1弯曲现象,如图2的(A)~(E)所示存在5种类型,由此改变轮胎的接地形状和接地压力分布,考虑胎面区块的胎面半径来设定带束层部1的弯曲形状和倾斜角度,可以得到所需的接地形状和接地压力。
例如,图2的(A)和(B),是在右侧和左侧的方向设置比胎面半径还大的倾斜度来引导带束层部1弯曲的形状,这时的倾斜度是考虑到胎面半径和这时所发生的接地形状以及接地压力而设定的。
另外,图2的(C)和(D)是利用U形和逆U形的形状来引导带束层部1弯曲的形状,图2(E)是以在某胎面区块内完全包含U形和逆U形的形态的方式来引导带束层部1弯曲的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国轮胎株式会社,未经韩国轮胎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03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功率LED光源
- 下一篇:一种电液混合动力油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