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64794.5 | 申请日: | 200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48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松;王新荣;孟照平;王胜利;朱红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伟松 |
主分类号: | C04B24/26 | 分类号: | C04B24/26;C04B103/30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蒋卫东 |
地址: | 312363浙江省上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羧酸 高效 水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制备方法,属混凝土外加剂的合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是继以木钙为代表的普通减水剂和以萘系为代表的高效减水剂之后发展起来的第三代高性能减水剂。这类减水剂具有掺量低、减水率大、不离析、不泌水、混凝土坍落度性能保持好、与水泥、掺合料及其它外加剂相容性好,能配制出超高强和超耐久混凝土,有效降低混凝土早期的绝热温升,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裂缝,分子结构设计上的自由度大,实现减水剂的高性能化的潜力更大,合成不采用甲醛等对环境有污染的物质等特点,为推广使用大掺量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废料提供了技术保证。因而成为国内外近几年的研究热点。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合成方法报道的较多,但大多数都较为繁琐与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艺合理,操作简单,具有较好使用性能的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为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制备方法,以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或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链转移剂为原料,其特征在于先将上述三种原料加水混合成混合溶液,然后向充有氮气的水溶液中滴加混合溶液和引发剂溶液进行共聚反应,共聚反应结束后用碱性化合物调整PH值制得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所述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或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与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摩尔比为1.0∶2.0~8.0;所述的链转移剂为硫醇类水溶性链转移剂,包括巯基乙醇或巯基乙酸,巯基丙酸等,其加入量为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或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与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总重量百分比的0.01~5.0%。
所述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或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的分子量可为800~2000。
所述混合溶液的浓度可为60~80%。
所述的引发剂可为自由基型引发剂,包括过硫酸铵或过硫酸钠,过硫酸钾等,其加入量为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或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与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总重量百分比的0.01~5.0%。
所述引发剂溶液的浓度可为2.0~10.0%。
所述的引发剂溶液可分两次滴加,滴加比例为70~90%∶10~30%。所述引发剂溶液两次滴加的时间分别为2.0~5.0小时和0.5~3.0小时。
所述共聚反应的温度可为80℃~100℃,时间为5.0~10.0小时。
所述的碱性化合物可为氢氧化钠及其水溶液或氢氧化钾及其水溶液,碳酸钠及其水溶液。
所述碱性化合物调整PH值时的温度可为55~65℃,调整后的PH值控制在7.0~8.0。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突出优点和积极效果:
1、采用先将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链转移剂三种原料加水混合成混合溶液,然后向充有氮气的水溶液中滴加混合溶液和引发剂溶液进行共聚反应,制备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工艺合理,操作简单。
2、经优化设计及反复试验研究,合理选用硫醇类水溶性链转移剂和自由基型引发剂,确定了原料配比、链转移剂和引发剂用量、共聚反应温度、时间等工艺参数和条件。反应条件温和,所采用设备简单,设备投资少。通过调整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酸的摩尔比来调整聚合物分子主链与支链的比例,通过调整引发剂的加入量及两次滴加来调整聚合物的分子量,从而可调整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性能以适应不同品种的水泥;通过调整链转移剂的加入量来调整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尤其是在合成的聚合物分子量较高时可避免分子量分布过宽导致降低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性能现象。
3、由本发明制得的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其聚合物分子为梳状分子,分子量为5000~100000,分子骨架由主链与支链组成,主链由丙烯基聚合构成,支链由亲水性活性基团聚乙二醇单甲醚酯链构成,当聚合物分子被吸附在水泥颗粒上时,主链上的阴离子极性基团提供静电斥力,具有亲水性的支链可以伸展在液相中,从而在颗粒表面形成庞大的立体吸附结构产生空间位阻效应,静电斥力与空间位阻效应协同作用,同时由于链转移剂的加入可避免聚合物分子量较高时分子量分布过宽,从而提高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综合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伟松,未经王伟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47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导航系统的画面显示过滤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纯度稻米淀粉碱酶复合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