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多层流线型拖缆的智能拖曳绞车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56455.2 | 申请日: | 2007-10-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7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 发明(设计)人: | 何志强;康勇;周凯;王欣;杨晓帆;易杏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66D1/00 | 分类号: | B66D1/00;B66D1/30;B66D1/36;B66D1/14 |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继亮 |
| 地址: | 3114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 流线型 智能 拖曳 绞车 | ||
1.一种排多层流线型拖缆的智能拖曳绞车,其特征在于:该绞车主要包括基座(1)、墙架装置(2)、整体式卷筒(3)、分体式卷筒(4)、减速电机(5)、排缆机构(6)、链轮传动机构(7)和用于控制减速电机(5)工作的控制台;所述的整体式卷筒(3)通过墙架装置(2)、减速电机(5)安装在基座(1)上,分体式卷筒(4)安装在整体式卷筒(3)上,排缆机构(6)与整体式卷筒(3)并排安装在基座(1)上,减速电机(5)将动力传给整体式卷筒(3),并通过链轮传动机构(7)将动力传到排缆机构(6)上,流线型拖缆(59)经排缆机构(6)排入整体式卷筒(3)和分体式卷筒(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多层流线型拖缆的智能拖曳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墙架装置(2)用于支撑所述的整体式卷筒(3),主要包括墙架(48)、轴承座(49)、轴承盖(46)、滑动轴承(47)和油杯(23),轴承座(49)与墙架(48)以焊接方式连接,轴承盖(46)通过第九紧固件(50)和第十紧固件(51)与轴承座(49)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多层流线型拖缆的智能拖曳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座(1)是由钢板或型钢焊接而成的一个平台,通过地脚螺钉或焊接方式固定在船甲板上;所述的墙架装置(2)、减速电机(5)和排缆机构(6)通过第一紧固件(11)、第二紧固件(12)固定在所述的基座(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多层流线型拖缆的智能拖曳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整体式卷筒(3)主要由围边(13)、筒体(16)、左法兰盘(14)、右法兰盘(15)组成,其一端与减速电机(5)同轴联接,另一端通过卷筒轴(8)安装在墙架装置(2)上;围边(13)上有用于承放和固定分体式卷筒(4)的台阶,并用活扣(56)紧固,筒体(16)上加工有用于排流线型拖缆的第一导缆槽(63),卷筒轴(8)内安装有旋转电连接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多层流线型拖缆的智能拖曳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体式卷筒(4)由第一扇形圆环壳(52)、第二扇形圆环壳(53)、第三扇形圆环壳(54)组成,分体式卷筒上加工有第二导缆槽(64),与整体式卷筒(3)上的第一导缆槽(63)旋向相反,首尾对应,圈数相等;分体式卷筒(4)通过活扣(56)与整体式卷筒(3)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多层流线型拖缆的智能拖曳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缆机构(6)主要包括双头螺杆(18)、导杆(17)、排缆器(27)、左丝杆支座(19)、右丝杆支座(20)、调整轮(21)、滑块(27)、油杯(23)和大链轮(22);链传动机构(7)带动大链轮(22)与双头螺杆(18)一起转动,双头螺杆(18)驱动排缆器(27)与流线型拖缆同步移动,使流线型拖缆整齐地排到整体式筒(3)和分体式卷筒(4)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多层流线型拖缆的智能拖曳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链传动机构(7)将动力从整体式卷筒(3)通过小链轮(10)传给排缆机构(6)中的大链轮(22),并经变速后保证整体式卷筒与排缆机构同步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多层流线型拖缆的智能拖曳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缆器(27)主要包括支座(30)、滑块座(31)、压盖(38)、张力传感器(33)、传感器导轮(36)、导向轮(37)、轴销(34)和轴承(41),拖缆对传感器导轮(36)的压力传给张力传感器(33),并将压力换算成拖缆的张力。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多层流线型拖缆的智能拖曳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16)一端开有穿缆孔(16-1),拖缆经穿缆孔(16-1)与电旋转连接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645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