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马达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52609.0 | 申请日: | 2007-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20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田中俊则;山本京平;冈崎正文;山本雅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39/24 | 分类号: | H01R39/24;H01R39/38;B62D5/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方晓虹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动力 转向 装置 马达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减轻车辆等的转向器的操舵力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由于在操作转向器时向马达通电故使车辆等的燃耗增加,且随着最近的环保方针的提高而越来越多地采用排量较大的车辆等。若车辆的排量较大则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马达所要求的输出功率会增加,向该马达通电的电流也会增加,因此必须抑制马达的温度上升、尤其是该马达的刷体附近的温度上升。通过抑制刷体附近的温度上升,可增加通入该马达的通电电流或实现该马达的小型化。
作为提高刷体附近的放热性的以往的装置,有一种在有刷马达的托架上安装有用以固定刷架的刷架支柱,且在该刷架支柱与所述托架间夹设有充填剂,使得刷体附近产生的热量的放热性提高的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45980号公报(段落[0011]-[0023]、第2图)
以往的装置中,刷架内配置有刷体,通过铆接将该刷架固定的刷架支柱与所述托架间夹设有充填剂,刷体所产生的热量从刷架到刷架支柱并通过充填剂热传递至托架侧,因此无法使刷体所产生的热量有效地热传递至托架侧,因而无法有效地降低刷体附近的温度上升。
刷体在刷架内留有微小的间隙且配设成可滑动,因此将刷体所产生的热量从刷体有效地热传递至刷架是有限的。
另外,在刷架及/或刷架支柱由树脂材料构成的装置中,树脂材料使热传递不充分,因而无法使刷体等产生的热量有效地热传递至托架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刷体附近产生的热量有效地热传递至托架侧,且可有效地降低刷体附近的温度上升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马达中,具有金属片,该金属片连接有从刷体导出的刷辫、且构成对该刷体的导电部,该金属片与托架间夹设有具有电绝缘性及热传递性的密封材料。
本发明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马达的制造方法包括:为了使连接有从刷体导出的刷辫、且构成对该刷体的导电部的金属片与托架间夹设有具有电绝缘性及热传递性的密封材料而将具有流动性的所述密封材料涂敷至所述金属片及/或所述托架上的工序;在被涂敷的所述密封材料硬化前将所述刷架基座固定于所述托架的工序;以及在将所述刷架基座固定于所述托架后使所述密封材料硬化的工序。
本发明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马达的制造方法包括:为了使连接有从刷体导出的刷辫、且构成对该刷体的导电部的金属片与托架间夹设有具有电绝缘性及热传递性的由橡胶材料形成的密封材料而在所述金属片及/或所述托架上配设所述密封材料的工序;以及通过将所述刷架基座固定于所述托架使所述密封材料在所述金属片与所述托架间压缩并固定的工序。
若使用本发明,可得到一种使刷体附近产生的热量有效地热传递至托架侧,且可有效地降低刷体附近的温度上升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刷架基座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刷架基座的仰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金属片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托架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马达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托架的主视图。
(符号说明)
1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马达 2电枢
3刷体 4刷架基座
5磁极 7托架
21金属片 23刷架
24刷辫 26露出部
27露出部 30第1隆起部
31第2隆起部 32密封材料
35空隙 42密封材料
46密封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根据图1~图5对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另外,对各图中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同一符号进行说明。图1是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马达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马达的刷架基座(刷体安装前)的主视图。图3是从纸面里侧观察图2的刷架基座的仰视图。图4是在刷架基座上被镶嵌铸型的金属片的主视图,图5是固定有刷架基座的托架的主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26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