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塑胶制品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51792.2 | 申请日: | 2007-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6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 发明(设计)人: | 方焱;陈奇汉;张家鑫;付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32B27/06 | 分类号: | B32B27/06;B32B15/08;B32B18/00;C25D5/12;C25D5/16;C23C14/35;C25D3/04;C25D3/12;C25D3/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凤桐;董占敏 |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塑胶制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塑胶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制备塑胶制品的原料通常包括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所述热塑性塑料例如可以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丙烯(PP)、尼龙(PA)、聚四氟乙烯(PTFE)、聚甲醛(POM)、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T)、聚砜(PSF)、聚苯醚(PPO)、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碳酸酯(P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热固性塑料例如可以是酚醛塑料和/或环氧塑料。另外,所述塑胶基材还可以包括常规用于塑胶基材的各种添加剂以提高塑胶基材的性能,例如可以加入玻璃纤维来提高塑胶基材的强度。
由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制品具有成型周期短、生产效率高、重量轻等优点,因此受到广泛应用。但通常的塑胶制品的手感一般,而且光亮度较低,在使用过程中表面容易磨损,不具备现在人们所追求的质感,附加价值不高。因此,通常更多地使用进行了适当的表面处理的塑胶制品。
关于塑胶制品的表面处理的研究较少。现有方法中,已经公开有对塑胶基材进行表面涂布涂料的方法来改善塑胶制品的表面性能。但是这种方法存在涂料形成的涂层附着力低,容易脱落,耐磨性差,无法长期使用等缺点,而且这种涂布涂料的方法,对应不同的塑胶底材需要使用不同的涂料,否则附着力可能更差。
此外CN 1459380A也公开了一种在塑胶表面进行先印刷后电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塑胶基材进行前处理,然后进行印刷,再进行电镀处理。
但是,经过上述处理得到的塑胶制品无论是在表面耐磨性,还是在美观性以及手感上都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塑胶基材表面手感差、光亮度低、容易磨损的缺点,提供一种手感好、光亮度高以及耐磨性优良的塑胶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通常,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法形成陶瓷层的方法在金属制品表面处理领域应用广泛,该方法能改善金属制品表面的性能。但是,由于制品性质不同,这种方法不适合在塑胶基材上应用。而本发明的发明人通过研究,实现了在塑胶基材表面镀陶瓷层,从而充分利用了陶瓷层的优良的表面性能,提高了塑胶基材的性能,并扩展了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法进行表面陶瓷化的应用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塑胶制品,该制品包括塑胶基材,其中,该制品从塑胶基材表面向外还依次包括铜层、镍层、铬层以及陶瓷层,所述陶瓷层为氮化钛层、碳化钛层和碳氮化钛层中的一层或几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塑胶制品的制备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在塑胶基材表面依次形成铜层、镍层和铬层,然后在铬层上形成陶瓷层,所述陶瓷层为氮化钛层、碳化钛层和碳氮化钛层中的一层或几层。
本发明制得的塑胶制品的耐磨性优良,而且塑胶表面形成的膜层具有优良的附着力。例如,本发明的塑胶制品的膜层在RCA纸带耐磨性测试中350圈后未见基材裸露,另外通过百格刀进行附着力测试结果均为0级。而且,本发明最终得到的塑胶制品具有陶瓷的质感,手感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制品包括塑胶基材,其中,该制品从塑胶基材表面向外还依次包括铜层、镍层、铬层以及陶瓷层,所述陶瓷层为氮化钛层、碳化钛层和碳氮化钛层中的一层或几层。
所述铜层的厚度可以是5-15微米,优选为6-10微米;所述镍层的厚度可以是5-30微米,优选为10-20微米;所述铬层的厚度可以是5-30微米,优选为10-20微米。所述陶瓷层的厚度为0.1-2微米,优选为0.2-1微米。
在所述陶瓷层具有氮化钛层、碳化钛层和碳氮化钛层中的两层以上的情况下,只要各层的厚度之和在所述陶瓷层的厚度范围内,各层的厚度可以是任意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17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