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真空扩散连接陶瓷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44687.6 | 申请日: | 200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223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何鹏;冯吉才;刘多;王明;黄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37/00 | 分类号: | C04B37/00;C04B37/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荣玲 |
地址: | 150001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 扩散 连接 陶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焊接陶瓷的方法,特别是适用于陶瓷与金属、陶瓷与陶瓷的连接。
背景技术
陶瓷具有优越的高硬度、低比重、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是公认的在航天飞行器、武器装备、原子能及汽车等工业领域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温结构材料。但由于陶瓷的塑性差,不易制成大型或形状复杂的构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发展陶瓷与金属等其它异种材料的连接技术,以期获得兼具陶瓷和金属各自优异性能的陶瓷-金属复合构件。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活性钎焊法和扩散连接法。活性钎焊连接是一种利用陶瓷与金属母材之间的钎料在高温下熔化,其中的活性组元与陶瓷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反应梯度层,将两种不同材料结合在一起的方法。活性金属钎焊用钎料是在Cu、Ag、Au等贵金属基料中添加活性金属Ti,In等而成。但陶瓷-金属钎焊连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结合强度较低;(2)接头性能评定的可比性较差;(3)钎料价格较高。扩散连接一般在真空条件下,使经过精细加工的被连接表面紧密的靠在一起,在一定的温度及压力下,接触界面原子间相互扩散,形成金属键接合,是一种精密的连接方法,连接质量可靠。扩散连接适用于各种陶瓷与金属的连接。扩散连接克服了活性钎焊法的缺点,扩散连接的主要优点是连接强度高、接头质量稳定和耐腐蚀性能好,特别适用于高温和耐蚀条件下陶瓷与金属的连接。但是在进行陶瓷与金属的连接时,一般扩散连接所用温度较高,在接头局部处金属变形大,又由于连接时作用温度较高,常常超过材料的相变点或强化相析出温度,使接头性能变差。特别是对陶瓷与金属这样的异种材料的连接,由于连接温度较高,造成接头界面处有金属间化合物析出,在陶瓷和金属界面生成各种脆性化合物,这些反应生成相的种类、成长状况和形态分布对接头性能有很大影响,直接影响了陶瓷-金属结构的实际应用,同时冷却时接头处会形成较大的内应力,使接头性能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扩散连接陶瓷的方法存在连接温度高、在接头局部处金属变形大以及接头性能差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真空扩散连接陶瓷的方法。
本发明的真空扩散连接陶瓷的方法是按如下步骤进行的:一、扩散连接前对母材表面进行清理;二、把扩散中间层均匀的置于待焊母材的连接面上,扩散连接中间层为置氢钛或钛合金箔片,扩散连接中间层的厚度30~100μm;三、将夹装好的焊件置于真空扩散焊机内进行加热,在真空度为1.33×10-3~4.0×10-3Pa的条件下进行扩散连接;四、焊接结束后焊件在原真空条件下降温至100℃时撤压,降温到室温时,取出焊件;即得到连接好的陶瓷焊件。
本发明中步骤二所述的置氢钛的含氢量为0.1~0.6wt.%。
本发明的方法原理如下:采用氢含量0.1%~0.6%(重量百分比)的钛或钛合金箔片作为扩散连接中间层,利用钛在扩散连接温度下对陶瓷中的氧、氮、碳、硅等元素具有较高的化学亲和力,能与陶瓷相互作用,发生置换反应或化合反应,形成反应产物,并通过生成的反应产物使陶瓷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同时由于氢导致钛或钛合金热变形流动应力的下降,热塑性的增加,从而使置氢钛或钛合金在高温下易于变形;而且氢在钛或钛合金中的自扩散和溶质扩散能力较高,特别是在β相内的扩散能力更高,因而氢可以加速合金元素的扩散,降低原子结合能,减小扩散激活能,提高扩散协调变形能力,可以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实现陶瓷接头可靠的扩散连接。另外,置氢钛或钛合金在真空扩散连接加热过程中发生脱氢,当温度达到600℃时,氢开始逸出,当温度迅速升高达到连接温度时,氢急剧向外逸出。逸出的氢与材料表面氧化膜发生反应,这种还原反应十分有利于氧化膜的去除,有助于缩短扩散连接时间,促进扩散连接进程。针对于陶瓷的真空扩散连接,与常规的直接扩散连接或采用普通Ti箔作为中间层的扩散连接方法相比,本发明提出的以置氢钛合金作为中间层的真空扩散连接方法及工艺,扩散连接温度可降低60℃~150℃,接头抗剪切强度可提高20%~80%,接头处金属无明显形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46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