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益生菌粉组成物及其制品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43170.5 | 申请日: | 2007-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71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发明(设计)人: | 赖永裕;陈玉枝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5/74 | 分类号: | A61K35/74;A61K9/48;A61K47/44;A61P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念萱;张聚增 |
地址: | 台湾省高雄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益生菌粉 组成 及其 制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益生菌的制品,特别是关于一种益生菌粉组成物及益生菌制品,将至少一种益生菌粉末以油脂乳化包埋成胶囊剂型的益生菌制品。
背景技术
益生菌(Probiotics)一字源自希腊语,原意为“对生命有益“的意思,益生菌多分布于人体肠道,广泛包含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pecies)、乳酸球菌(Lactococcusspecies)、肠球菌(Entrococcus species)、双歧杆菌菌属(Bifidobacterium species)部分菌种及部分酵母菌(yeast)等多种菌类,苏俄科学家Ellie Metchnikoff(1845-1916)发现酸奶中的微生物能抑制肠道腐败菌的生长,可减少毒性物质,对人体的健康有着奇妙的功效,并因此在1908年获得诺贝尔奖。
人体肠道内分布约有400种以上的菌株,其菌相可受饮食习惯、年龄、环境等因素影响,目前研究归纳出益生菌具有增强免疫力、减少过敏、改善东方人乳糖不耐症、减低女性阴道及泌尿道感染、降低胆固醇、帮助消化、改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预防骨质输送症等作用,因此在现今社会形态不断转变,生活紧张忙碌、饮食营养失调、长期运动不足的环境下,各种益生菌制品不断推陈出新,最普遍常见的便是添加有益生菌的饮料制品或食品组成物。
但是利用上述的方法,益生菌虽多包覆于一微囊体中以维持其安定性,但仍有保存条件的严苛要求,且保存期限十分有限;同时,也有生产者将益生菌粉末包覆于常见的硬胶囊中,但是此法在硬胶囊崩解后,活性菌体数量会快速降低,真正能进入肠道发挥作用的菌数有限,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达到调整肠道内菌相的效果。
1982年时澳洲病理学家华伦和马歇尔发现幽门杆菌的存在(Helicobacter pylori,亦可称HP菌),同时找出该菌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重大关联性,并于2005年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殊荣,目前相关研究已知幽门杆菌具有4-5条鞭毛,可分泌特殊的尿素酶及胃黏膜酵素,使该菌具有破坏胃黏膜的能力,胃黏膜被破坏后,藉由黏着素作用,而吸附于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而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则将幽门杆菌列为第一类致癌物质,明确说明了幽门杆菌与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关系,因此如何减低因幽门杆菌所造成的肠胃道疾病及引发的后遗症便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目前采用的现有技术都仍有待改善之处,本发明的发明人有鉴于上述现有益生菌制品的各项缺失,乃亟思改良而发明出一种易于保存,并设法藉由体质调节降低幽门杆菌感染,且能维持最大益生菌活性的菌粉组成物及其制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益生菌粉组成物,其中益生菌粉组成物为利用具有肠道吸附功能及PBMC(人类周边血球细胞)分析并可减低过敏益生菌,并结合可抑制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亦可称HP菌)的同一或另一益生菌,经一壁材配方包埋菌体后,以冷冻干燥方式形成益生菌粉组成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益生菌制品,包含至少一种益生菌粉末,并充填成软胶囊的剂型;此外,其也为一种对胃酸及胆盐具有良好的耐受力益生菌制品的新剂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益生菌粉组成物,包括一种益生菌,其为利用肠道吸附并可减低过敏、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益生菌;
或者包括一种益生菌,其为一种利用肠道吸附并可减低过敏的一益生菌,和另一种益生菌,其为可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益生菌;
并且利用一壁材配方与该些益生菌以菌体包埋方式,经一冷冻干燥形成一益生菌粉组成物。
本发明所述的冷冻干燥包括真空冷冻干燥及热泵型冷冻干燥。
所述的壁材配方为一油脂、海藻糖、海藻酸钠、果胶、甘油的混合物。
所述的益生菌包括乳酸菌属的嗜酸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短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酸酵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副干酪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pp.paracasei)、植物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鼠李糖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唾液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格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瑞士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或干酪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生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31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