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宽带双L形波导窄边缝隙天线阵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10134962.6 申请日: 2007-10-31
公开(公告)号: CN101150224A 公开(公告)日: 2008-03-26
发明(设计)人: 汪伟;金剑;张玉梅;齐美清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主分类号: H01Q21/00 分类号: H01Q21/00;H01Q13/10;H01Q13/08
代理公司: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金惠贞
地址: 230031*** 国省代码: 安徽;3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宽带 波导 缝隙 天线阵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无线电波接收、发射用天线,具体地说是宽带波导窄边缝隙天线。

背景技术

宽带天线在军用和民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在某些具体的应用中,还有诸如:体积、重量、损耗和扫描角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例如:对于宽角扫描平面天线阵,要求天线单元之间距离较小,接近于二分之一波长;对于高分辨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要求设计的天线具备双极化、低交叉极化、高隔离度等特性,在横向结构上要求波导缝隙阵具有压缩的宽度,同时,对于某些平台上的天线还要求诸如低剖面、轻质量和高效率等性能要求。

尽管微带天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由于较大的损耗,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特别是效率要求高的情况下,如星载雷达应用中。因此波导缝隙天线仍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

对于波导缝隙谐振阵,带宽受到单元数、截止波长和子阵数的影响(M.Hamadallah,Frequency limitations on broad-band performance of shunt slot arrays,IEEE TransAntennas Propagat Vol.37,1989,pp:817-823.;汪伟,齐美清,金谋平,“波导并联缝隙谐振阵带宽研究”,现代电子技术/增刊,2006.9,pp:178-180)。通常,谐振阵单元数越多则带宽越窄。但其具有效率高和自身结构强度高等优点。展宽这种天线阵工作带宽的方法是将天线阵划分成多个子阵形式,再由功分网络对子阵馈电,这在机/弹载平板缝隙天线中应用广泛(P.N.Richardson,H.Y.Yee,“Design and analysis ofslotted waveguide antenna arrays”,Microwave Journal,Vol.31,No.6,June 1988,pp:109-125)。但在这些应用中仍局限于天线阵较小的情况,随着有源相控阵天线的广泛应用,由众多T/R组件激励单根谐振线阵,从而构成大型相控阵天线,这一方法主要应用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中。另外,随着SAR分辨率要求的提高,天线阵的瞬时带宽要求也在提高,因此需要克服波导谐振阵窄带缺陷。

另外,当天线需要实现宽角扫描时,要求具有压缩的波导线阵宽度。对于波导窄边缝隙天线阵常规矩形波导可以满足这一要求。但在双极化波导缝隙阵中,两种极化线阵分别由波导宽边纵向缝隙阵和波导窄边倾斜缝谐振阵来实现,两个极化的波导线阵平行排列,要求更窄的线阵宽度,通常采用压缩横向尺寸的矩形波导可以满足结构要求。

相比较而言,双极化波导缝隙阵对单根天线阵的截面尺寸要求更高。在早期的双极化波导缝隙天线阵中,两种缝隙波导线阵都采用常规设计方法,即垂直极化线阵采用矩形波导宽边开纵缝的缝隙天线形式,水平极化线阵采用波导窄边开倾斜缝隙方式,水平极化线阵置于垂直极化线阵表面,从而导致面阵厚度加大,且对性能影响较大。另外,也没有采用展宽带宽的措施,工作带宽较窄。

在文献(R.Petersson,E.Kallas,et al,Radi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ERS-1SAR EM antenna,IEEE AP-S 1988,212-215)中,采用常规设计,得到工作于C波段的双极化波导缝隙天线阵,其工作带宽仅15.5MHz。在文献(L.Josefsson,andC.G.M.Klooster,Dual polarized slotted waveguide SAR antenna,IEEE AP-S,1992,pp:625-628,和P.J.Wood,N.Sultan and G.Seguin,A dual-polarizedreconfigurable-beam antenna for the D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EEE AP-S,1996,pp:1717-1719)中介绍的双极化波导缝隙天线阵,也是工作在C波段,其结构布局同样也采用常规方式。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49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