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调温织物双层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33153.3 | 申请日: | 2007-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50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周宏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宏江 |
主分类号: | D04B1/14 | 分类号: | D04B1/14;D04B21/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199江苏省无锡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调温 织物 双层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织物的构造,具体地说是一种智能调温织物双层结构。
背景技术
调温织物可制作成调温服装应用到内衣、户外运动服装。新型调温纤维材料可根据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产生吸热放热的作用,在服装周围形成基本恒定的微气候,实现温度调节,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的人群最为适用。
目前市场上开发的调温面料均属一种常规平纹、棉毛组织结构,而且里外应用同一种纱线原料,材料成本高,调温纤维的强力低,造成织物面料的顶破强力偏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调温织物双层结构,以解决调温面料的拉伸力及弹性恢复性能,布面效果平整,材料纱线合理的进入,解决织物的强力不足,调温材料的效能充分发挥,降低成本。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织物的表层与内层,其特征是:织物的表层利用纱线与氨纶在围编机中经过围编而成,织物的内层利用智能调温纤维纱在围编机上经过围编而成,在表层与内层间利用纱线与氨纶集圈连接。
表层与围编机中的针筒织针成圈,内层与围编机中的针盘织针成圈,在连接表层与内层时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路,纱线加氨纶与针筒织针中的低针成圈,与针盘织针中的低针集圈;
第二路,智能调温纤维纱与针盘织针中的低针成圈,与针盘织针中的高针及针筒织针浮线;
第三路,纱线加氨纶与针筒织针中的高针成圈,与针盘织针中的高针集圈;
第四路,智能调温纤维纱与针盘织针中的高针成圈,与盘织针中的低针及针筒织针浮线;
第五至第八路重复上述第一路至第四路的编织方法,并且以四路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
本发明的优点是:表层采用智能调温纤维纱(英文名称为outlast),内层采用棉或氨纶,这样就不用将outlast贴身,因为outlast是微胶囊填充纤维,长时间贴身是否对人体有害还没有最终定论,所以适宜贴身穿。原来采用单层结构时,面料顶破强度不够,做出来的服装拉伸弹性小;本发明采用此双层结构后,保证了服装的强度,而且不会产生副作用,在同样的调温效能可以节约20%左右的调温纤维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编织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织物包括织物的表层与内层,其特征是:织物的表层利用纱线与氨纶4在围编机中经过围编而成,织物的内层利用智能调温纤维纱8在围编机上经过围编而成,在表层与内层间利用纱线与氨纶4集圈连接。
表层与围编机中的针筒织针成圈,内层与围编机中的针盘织针成圈,在连接表层与内层时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路,纱线加氨纶4与针筒织针中的低针6成圈,与针盘织针中的低针1集圈;
第二路,智能调温纤维纱8与针盘织针中的低针1成圈,与针盘织针中的高针2及针筒织针浮线;
第三路,纱线加氨纶4与针筒织针中的高针7成圈,与针盘织针中的高针2集圈;
第四路,智能调温纤维纱8与针盘织针中的高针2成圈,与盘织针中的低针1及针筒织针浮线;
第五至第八路重复上述第一路至第四路的编织方法,并且以四路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
本发明的特点是:
1、通过织物结构的变化,使调温纤维材料纱在织物的一面形成一隔一交叉编织的平纹结构,比一般的单面平纹布后面多了一根浮线,增加了调温布一面的厚度,对调温的释放、储存能量有一定的提高。
2、坯布另一面及中间的联接采用常规的纱线,利用纱线一面的成圈线圈与对面的调温纱形成集针联接,做在贴身穿着的那一面,使调温一面隔在外层,当调温材料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发生反应时不直接接触皮肤,从而产生一定的缓冲作用。
3、在常规纱线的一面加入了低温氨纶,使面料具有拉伸弹性,增加服用效果。同时,在染色后整理工艺上,解决了调温面料不能高温整理,而氨纶丝必须高温定型的矛盾。
4、在不影响面料调温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此织物结构调温纱的用量可比常规纱线少25%左右,节约了面料的成本。
5、采用此双面结构,弥补调温纱强力不够的缺点,符合了面料的顶破强力测试的指标。
本织物利用组织结构的变化,加上不同纱线原料的合理进入使此织物呈现里外二层不同的材料,在其中一面加有低温弹性纤维。此面料使调温纱线功用充分得到利用,布面平整拉伸弹性好,服用性能佳等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宏江,未经周宏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31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粘贴带切断方法及采用该方法的粘贴带粘贴装置
- 下一篇:汇流排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