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掺氧硅基氮化物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效率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32145.7 | 申请日: | 2007-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204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黄锐;陈坤基;董恒平;王旦清;李伟;徐骏;马忠元;徐岭;黄信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33/00 | 分类号: | H01L3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汤志武;王鹏翔 |
地址: | 21009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掺氧硅基 氮化物 薄膜 电致发光 器件 发光 效率 方法 | ||
1.提高掺氧硅基氮化物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效率的方法,其特征是
1)在室温下生长富硅非晶氮化硅(a-SiNx)薄膜: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汽相淀积方法,在室温下,采用硅烷(SiH4)和氨气(NH3)作为反应气源,在ITO玻璃衬底上淀积a-SiNx薄膜,SiH4与NH3的流量比控制在0.5-1之间,薄膜厚度60-100nm;
2)氧等离子体源氧化以形成富硅的掺氧非晶氮化硅(a-SiNx)薄膜:在衬底温度为95-105℃的条件下,利用PECVD技术,用氧等离子体源氧化室温生长的a-SiNx薄膜,氧等离子体处理时间:10-30min;形成富硅的掺氧a-SiNx薄膜,以这层薄膜作为器件的有源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掺氧硅基氮化物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效率的方法,其特征是发光器件的电极制备方法:对于以ITO为阳极的硅基发光器件,直接在有源层上蒸镀一层1μm厚的金属铝)薄膜作为阴极,以ITO为阳极的一端为光出射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掺氧硅基氮化物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效率的方法,其特征是利在ITO玻璃衬底上淀积富硅的a-SiNx薄膜。制备时的具体工艺条件如下:
功率源频率: 13.56MHz
功率密度: 0.6W/cm2
反应腔压力: 80Pa
衬底温度: 25℃
SiH4流量为8sccm,NH3流量为8sccm,淀积时间为130s,薄膜厚度为8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掺氧硅基氮化物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效率的方法,其特征是氧等离子体源氧化室温生长的富硅的a-SiNx薄膜的具体条件:
功率源频率: 13.56MHz
功率密度: 0.6W/cm2
反应腔压力: 40Pa
衬底温度: 100℃
O2流量: 27sccm
氧等离子体处理时间: 20min。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掺氧硅基氮化物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效率的方法,其特征是发光器件的电极制备是采用热蒸发技术,对于以ITO为阳极的硅基发光器件,直接在有源层上蒸镀1层1μm厚的金属铝(Al)薄膜作为阴极,Al电极为直径为3mm的圆斑,器件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以ITO为阳极的1端为光出射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掺氧硅基氮化物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效率的方法,其特征是电极制备的具体工艺条件为:蒸发电流3.5A,蒸发时间25s,电极厚度1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214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