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波等离子体反应腔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21656.9 | 申请日: | 2007-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38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刘亮;张贵新;冯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H1/46 | 分类号: | H05H1/46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廖元秋 |
地址: | 10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波 等离子体 反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波等离子体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高气压下(>104Pa)微波等离子体反应腔体的设计。
背景技术
等离子体在新材料、微电子等工业和生物研究等领域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特别是利用微波激发等离子体的方式,相对其它的等离子体激发方式而言,等离子体的存在空间较大,带电粒子密度较高,在高气压环境下(>104Pa)相对均匀,有很大的应用拓展空间。
目前,普通的微波等离子体反应腔一般采用单一或混合的微波模式使等离子体团产生于不同腔体的内部,由于设计结构的不同,产生的等离子体的形态也不同,但其性质基本类似。在较低气压条件下(<104Pa),由于微波等离子体激发较易,即便反应腔转换效率较低,耗能情况也不明显,因此普通的微波反应腔可以得到有效应用。但在高气压条件下(>104Pa),气体激发所需电场强度较高,普通的反应腔由于微波电场形成效率低,需要消耗很高的能量才能形成等离子体,经济性差。而相对耗能较低的微波等离子体炬方法,获得的高气压下的等离子体往往为火焰状,体积较小,应用范围有限。因此,研制一种高效率、低耗能、能在高气压下获得较多体积等离子体的微波反应腔,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微波等离子体反应腔的不足,设计出一种微波等离子体反应腔,可在高气压下不同频率的微波输入下,获得空气等离子体;该腔体耗能低、微波转换效率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空心圆柱形主腔体、空心圆柱形过渡腔、渐变波导、石英玻璃片和拉杆;该主腔体前端与该过渡腔相连通,该过渡腔前端与该渐变波导相连,在渐变波导与过渡腔之间,放置石英玻璃片,该拉杆从主腔体后端插入主腔体内,用于调节主腔体的长度。
本发明的特点及有益效果:
本发明反应腔体适用于各种频率的微波功率源,采用本发明反应腔的微波传输的模式变化为:功率源输出微波经矩形波导以TE10模式传输,经过方圆转换波导和渐变波导后,以圆波TE11模式进入过渡腔。由于石英玻璃片的耦合作用,在过渡腔内TE11模式微波波长缩小,有助于在进入主腔体后造成电场叠加。微波进入主腔体后,在腔内形成近似于TE13模式的混合模。该种混合模的电场叠加效应极其显著,经过测算,腔体内可形成极高的电场强度,且高场强区域范围较大,易激发形成等离子体团。
在较低的功率输入下,腔内可形成较高的微波电场,促使气体激发形成等离子体。该反应腔耗能较低,在大气压下即可将空气顺利激发,形成等离子体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反应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项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空心圆柱形主腔体1、空心圆柱形过渡腔8、渐变波导6、石英玻璃片7和拉杆4;该主腔体两端用上法兰9和下法兰10密封固定,且其前端通过上法兰9与该过渡腔8连通,该过渡腔8前端与该渐变波导6相连,在渐变波导6与过渡腔8之间,放置石英玻璃片7,该拉杆4从主腔体后端插入主腔体内,用于改变主腔体内的容积。在主腔体1的壁上开有四个对称的观察孔2。另外,在上下法兰处各设置了两个进(出)气孔。
本实施例的各部分的具体参数详细说明如下:
本实施例是根据2.45GHz的频率设计的尺寸,反应腔一般选用对微波吸收很少的铜制造。
所述主腔体的内径在150mm±5%的范围内,壁厚6mm以上,腔体长度(指圆盘天线与上法兰的距离)的变化与实际输入的微波频率有关,可以通过主腔内等直径的圆盘天线调节,对于2.45GHz的微波输入,长度一般不小于248mm。
该圆柱形过渡腔的内径在160mm±5%的范围内,长度约为85~90mm。
所述圆台渐变波导的内径逐渐由160mm±5%递减为120mm±5%。该圆台的长度一般不小于100mm。
所述石英玻璃片的直径一般为170mm左右,其作用主要为耦合微波以及密封主腔体。考虑到对一个大气压的承受能力,该玻璃片厚度在8mm以上。
在渐变波导的前端,为适用于2.45GHz微波传输的标准方圆转换波导,在该波导前端,为标准WR430矩形波导以及相应的监测和保护调节等微波器件(这些部件为常规部件,不属于本发明的组成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16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薄膜晶体管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具有其的显示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