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04240.6 | 申请日: | 2007-05-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83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 发明(设计)人: | W·盖耶;B·舍劳斯;L·祖尔彻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德烈亚斯.斯蒂尔两合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M1/02 | 分类号: | F02M1/02;F02M17/34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曹若;赵辛 |
| 地址: | 德国魏***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它具有一用于提供燃油和燃烧用空气的抽吸通道,其中,抽吸通道的一段形成在一化油器中,在该化油器中至少一个燃油口汇入到该抽吸通道中,其中,该抽吸通道通过一进入孔与一空气过滤器的净化室相连接,内燃机从该净化室通过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吸入燃烧用空气;并且其中在净化室中设置一阻风元件,该阻风元件可以调节到一阻风位置和一打开的位置。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内燃机,它具有一用于提供燃油和燃烧用空气的抽吸通道,其中,抽吸通道的一段形成在一化油器中,至少一个燃油口汇入到该化油器中;并且其中,该抽吸通道通过一进入孔与一空气过滤器的净化室连接,内燃机从该净化室通过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吸入燃烧用空气。
背景技术
DE100 09 796 A1公开了一种内燃机。该内燃机的抽吸通道可由一设置在空气过滤器中的阻风元件关闭。当阻风元件为打开状态时,该阻风元件从汇入到抽吸通道中的进入孔的区域中回转。该回转运动在空气过滤器底部的平面中绕一轴进行,该轴与抽吸通道纵轴相平行。
在这种类型的内燃机中,由于在运行时在抽吸通道中所出现的脉动会导致燃油/空气混合物从抽吸通道返回到空气过滤器中。从抽吸通道溢流到空气过滤器中的燃油会污染空气过滤器元件,并且因此会影响进气。为了避免污染空气过滤器,DE 101 14 420 A1公开了在进入到抽吸通道的进入孔的区域中在空气过滤器中设置一撞击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前述类型的内燃机,即该内燃机结构简单,并且避免在运行时污染空气过滤器。这个任务在上述两种内燃机中如下所述得以完成。
对于在空气过滤器的净化室中设置有一阻风元件的内燃机来说,规定阻风元件在位于打开位置中时针对进入孔遮蔽住过滤器元件。因此在打开位置时阻风元件承担已公开的用于避免污染空气过滤器的撞击壁的功能。通过这一措施,使得对于两个功能仅需要一个共同的部件。这样就产生了内燃机的一种简单的结构,并且还避免污染空气过滤器。
化油器最好用化油器壳体的一端面设置在空气过滤器壳体上。阻风元件最好可围绕一横向于抽吸通道纵轴并平行于化油器壳体的端面的轴进行摆动。可以这样设置摆动轴,使得阻风元件在阻风位置中向进入孔摆动,在打开位置时离开进口孔,并且在进入孔和空气过滤器元件之间进行摆动。阻风元件的摆动轴最好位于端面的平面中,并且到抽吸通道轴线间隔着距离。然而也可以规定,阻风元件的摆动轴到端面的平面间隔着距离,并且位于抽吸通道纵轴的延长线上。因此阻风元件的摆动轴与抽吸通道纵轴相交。特别是阻风元件在阻风位置时位于进入孔处,并且尽可能地关闭进入孔。在打开位置时,阻风元件最好沿抽吸通道的抽吸通道纵轴方向位于进入孔和空气过滤器元件之间。
若阻风元件具有一区域,在阻风位置时该区域关闭进入孔、而在打开位置时该区域位于进入孔和空气过滤器元件之间,这时可以得到阻风元件的一种简单的设计。然而也可以如此规定,阻风元件具有一第一区域,该区域在阻风位置时关闭进入孔;并且阻风元件具有一第二区域,阻风元件在打开位置时该区域位于进入孔和空气过滤器元件之间。通过这一措施使这两个区域可很好地适配于不同的功能。
最好在化油器中在抽吸通道中设置一分隔壁,该分隔壁将抽吸通道分成一混合通道和一用于输送尽可能无燃油的空气的输送通道,其中,至少一个燃油口汇入到该混合通道中。在分隔壁上、在限制着混合通道的一侧面上设置一文丘里段是合适的。所述内燃机是一种具有一气缸的两冲程发动机。在气缸中支承着一活塞,该活塞限制着一燃烧室;混合通道汇入到一曲轴箱中,该曲轴箱通过至少一个溢流通道在至少一个活塞位置中与燃烧室相连接,其中,输送通道将尽可能无燃油的燃烧用空气输送到该溢流通道。在抽吸通道中设置分隔壁,这样就可以简单地设计一种用扫气容器进行工作的两冲程发动机。输送管道将扫气容器空气输送到两冲程发动机,并且如此地减少废气量。通过在抽吸通道中设置分隔壁,可以取消具有用于对于输送的燃烧用空气的空气量进行控制的单独的控制部件的附加的输送管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德烈亚斯.斯蒂尔两合公司,未经安德烈亚斯.斯蒂尔两合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042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