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置微孔滤膜的连通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及其培养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99489.2 | 申请日: | 2007-05-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900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 发明(设计)人: | 吴晓磊;郭斌;余素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M3/06 | 分类号: | C12M3/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光松 |
| 地址: | 100084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置 微孔 滤膜 连通 式微 生物 培养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种内置微孔滤膜的连通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微孔滤膜的连通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在皿体、皿体盖组成的内部空间放置隔板,在隔板上固定微孔滤膜,将培养装置内部空间分为两个空间,分别用于承载微生物培养基以及提供含微生物必须生长因子-微量化学物质的模拟外界环境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内置微孔滤膜的连通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滤膜选用选择性的通透微孔滤膜,用于连接上述两个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内置微孔滤膜的连通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滤膜的孔径大小以允许各种溶解性化学物质自由通过,而不允许微生物细胞通过为基准,因此可以保证待培养微生物从模拟外部环境介质中获得作为必须生长因子的微量化学物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内置微孔滤膜的连通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滤膜采用的材料应具有无生物毒性、化学耐受性好,耐弱酸弱碱和亲水特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内置微孔滤膜的连通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装置主体应采用透明塑料,并注塑成紧密接触式或旋开式的壁-盖结合结构,防止壁和盖之间漏液,使滤膜成为连接两种介质的唯一通道,该装置适于观察微生物生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内置微孔滤膜的连通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采用的培养基是以样品来源的环境载体为主要成分,并加入凝固剂形成的固体或半固体培养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内置微孔滤膜的连通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滤膜和塑料之间粘结所使用的胶连剂应有较强的化学耐受性且无生物毒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内置微孔滤膜的连通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将皿体底部原有的塑料材料换成0.17mm厚的特制玻璃,用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内置微孔滤膜的连通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装置的承载模拟外界环境介质的皿体盖上表面壁打孔,通过泵等设备与外界进行介质更换,使在培养过程中,不断被消耗的模拟外界环境的介质得到定时更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内置微孔滤膜的连通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装置分为3种款式:按照微生物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的放置方式,分为正置式和倒置式;对于正置式培养装置,又按照微生物培养基和模拟外界环境介质的相对位置,分为分格式和双层式。
11.一种内置微孔滤膜的连通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将培养基倒入已灭菌处理的培养装置中皿体的一个固定区域中,并使培养基冷却凝结;
2)在培养基上涂布待培养微生物菌液,或划线培养;
3)将皿盖小心地盖好在装有微孔滤膜的皿体上,防止漏液发生;
4)在皿体的另一区域中加入模拟外界环境介质,该介质与待培养微生物来源的环境介质相同或者相近。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内置微孔滤膜的连通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装置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方式灭菌。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内置微孔滤膜的连通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待培养微生物来源于水体,则将该水体作为模拟环境的主体介质加入;若待培养微生物来源于沉积物,则将适量该沉积物样品加入,然后再加入环境中沉积物上层的平衡水体,注意两种介质加入后需待沉积物自然沉积且稳定后方可进入下一步操作;若待培养微生物来源于土壤,则将适量该土壤样品适量加入,然后再加入用该土壤充分平衡过的灭菌盐水,注意两种介质加入后需待土壤自然沉降后方可进入下一步操作;若待培养微生物来源于活性污泥,则将该污泥样品按研究需要适度稀释后加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948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能源再生制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共振现象的演示方法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