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RNAi载体及其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099146.6 | 申请日: | 2007-05-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7139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 发明(设计)人: | 杨峥嵘;黄来强;王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 主分类号: | C12N15/86 | 分类号: | C12N15/86;A61K48/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关畅 |
| 地址: | 518055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rnai 载体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载体及其应用,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SFV病毒复制子载体构建的RNAi载体及其在制备抑制靶基因表达的基因治疗性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RNA干涉(RNA interference,RNAi)是近年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科研成果之一。它是一种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机制,通过双链RNA(dsRNA)与同源mRNA碱基互补配对,并引导核酸酶迅速降解结合位点的mRNA,从而阻断相应基因的表达,具有高稳定、高效率、高特异和高穿透的特点,故而被广泛运用在沉默特定基因上。比此前抑制基因表达的所有方法都更高效特异和简便易行。基于上述优点,RNAi技术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RNAi在线虫、果蝇以及植物等模式生物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多成果(尤其是功能基因组研究),在哺乳动物中的研究和应用也取得不少进展,特别是在抗肿瘤和抗病毒领域具有的重大潜在商用价值,已成为研究者及大众热切关注的焦点。
目前,实施RNAi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siRNA的设计与筛选;
2、siRNA的获得
目前,较为常用的制备siRNA的方法如下(汤华主编,RNA干扰原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6):
(1)化学合成
直接通过化学方法合成两条互补的21-23nt单链RNA,然后退火形成双链RNA。这是最早应用和目前仍为多数研究人员所采用的一种方法,简便可靠,周期短,可引入各种有益的化学修饰,但成本较高。
(2)利用质粒或病毒体内转录
通过转染含RNA聚合酶III启动子(RNA polymerase III promoter,pol III)或RNA聚合酶II启动子(pol II)及其下游一小段特殊结构的质粒或病毒载体到宿主细胞内,首先转录生成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然后被Dicer酶水解成siRNA发挥基因沉默效应。该方法相对麻烦,但可以发挥持续的抑制作用,利于长期研究。如果以病毒为载体则能进一步提高转染效率。
目前,已有大量质粒载体在医学等研究领域被广泛使用,病毒载体在应用上多用复制缺陷型腺病毒及逆转录病毒。
(3)体外转录及生物合成
A、T7 RNA聚合酶转录法:体外转录合成两条互补的单链RNA,然后退火形成双链siRNA。适用于筛选多种siRNA,尤其是需要制备多个siRNA而化学合成的成本较高时,但该方法不适用于对特定siRNA进行长期研究。局限性在于其设计、合成、终产物的纯化处理等技术要求严格,不能引入化学修饰,而且并非所有序列均能被很好地转录。
B、PCR合成法:以PCR方法为基础合成Pol III启动子-siRNA基因构建体,然后直接转染到细胞内表达。可快速检测siRNA在细胞中的作用,适用于筛选最有效的siRNA/靶序列组合。主要缺点是很难转染到细胞中。
C、重组人Dicer体外合成法:用体外转录的方法制备200-1000bp的双链RNA,然后用重组Dicer或RNaseIII在体外消化,得到各种不同的siRNA的混合物。该方法省时、省力,但有序列不确定性,可能导致非特异性的基因沉默。同时,siRNA混合物必须经仔细纯化,且同体外转录法一样,不能引入化学修饰。
3、siRNA的导入
体外研究RNA/重组质粒可用脂质体/电转法,重组病毒颗粒可直接转染;体内实验大多直接进行局部注射或静脉注射。但很难评价具体哪种方法能更有效地引起RNAi。
在RNAi技术大规模应用于临床之前,除siRNA自身的特异性外,还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陈煜,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2123):
(1)siRNA导入细胞内的效率低:裸RNA或重组质粒转染虽然对细胞系有作用,但对原代细胞的作用还不够令人满意。电穿孔可引起细胞大量死亡(超过50%),所以RNAi技术要想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获得成功,给药的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前,病毒载体在临床应用中是被看好的一条途径。另外,最近德国Vornloher等把siRNA附在一个靶向分子(脂溶性胆固醇)上也成功实现了靶向RNAi。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未经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91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