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能压缩食品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98322.4 | 申请日: | 2007-04-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6064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 发明(设计)人: | 刘嘉喜;王越鹏;耿战辉;杜铁平;吴晓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21D13/08 | 分类号: | A21D13/08;A21D2/26;A21D15/00;A23L1/164;A23L1/09;A23L1/29;A23L1/305;A23L1/304;A23L1/302;A23L3/354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鲁兵 |
| 地址: | 10001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能 压缩 食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的功能性压缩食品。
背景技术
压缩干粮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军用食品体系中的拳头产品,它体积小,能量密度高,耐饥饿,贮存期长,携带食用方便,不仅是装备部队的主要军用基础食品,也推广应用到抢险救灾、紧急救难、野外作业、旅游等民用领域。
尽管压缩干粮有如此优点,经过多次改进研究,产品的口感也有了很大改善,但目前的压缩干粮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不合理,油脂含量过高而蛋白质含量过低,碳水化合物的组成结构不合理,必需的多种矿物质和水溶性维生素严重缺乏和不足,导致产品单独连续食用易出现“烧心”,腹泻、便秘等不良生理反应,影响了该产品的使用力度和范围。如我国目前装备部队的90压缩干粮的油脂含量超过25%,日本的救难口粮油脂含量达到了35%,这些产品的压缩成型以固态油脂热溶冷凝压缩粘结为基本机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口感好,营养全面合理,连续食用性能优良,具有良好的耐饥饿性能,食用方法简便多样的新型高效能压缩食品。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效能压缩食品,基本由以下原料混合加工而成:
面包屑:40-60重量份,
速溶谷物粉:5-10重量份,
混合糖浆:15-20重量份,
大豆分离蛋白:2-6重量份,
油脂:9-15重量份,以及
其它辅料:适量。
其中,所述混合糖浆由高麦芽糖浆、低聚异麦芽糖、果葡糖浆、转化糖浆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
具体的,所述混合糖浆由高麦芽糖浆和低聚异麦芽糖浆混合而成。混合比例为重量比(3~4)∶1。
其中:所述油脂由代可可脂、无水奶油、食用植物油按重量份4∶(0~1)∶1配比。
其中:其它辅料包括0.4-1.0重量份的大豆多肽。
其它辅料还包括用于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复合营养素0.3重量份,用做表面活性剂的大豆卵磷脂0.6重量份,以及抗氧化剂0.003重量份;所述抗氧化剂可选自茶多酚、维生素E、PG、BHA、和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中任一种,优选TBHQ。
其中:所述制作面包屑和谷物粉的谷物原料中含有低GI食品原料。所述面包屑和速溶谷物粉均具有多孔状结构,其粒径为1~4mm。
具体的,所述高效能压缩食品按以下原料和比例混合加工而成:
原料名称 原料比例(重量份)
面包屑 55.8
速溶谷物粉 7.8
高麦芽糖浆 15.0
低聚异麦芽糖浆 3.8
白砂糖 0.4
代可可脂 7.8
食用植物油 1.7
无水奶油 1.7
大豆分离蛋白 4.5
大豆多肽 0.6
大豆卵磷脂 0.6
复合营养素 0.3
抗氧化剂TBHQ 0.003。
本发明采用以上原料合理组配加工而成的新型压缩食品,具有以下优点:
1、营养均衡,三大营养组成符合国军标规定,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含量也符合要求;
2、以复合糖浆作为粘结成分,降低了油脂含量,仅为15%左右,连续食用无不良生理反应;
3、产品采用不同结构的优质碳水化合物,结合适量的优质油脂,实现了梯度顺序供能,达到较长时间维持血糖水平在一定范围内的设计目的,产品耐饥饿性能好;
4、产品以多孔原料为主料,使新型压缩食品具有多孔性立体网络骨架结构,产品硬度适当,首次实现了压缩干粮具有良好的复水性,使压缩干粮具有干吃和复水食用两种食用方法,即提高压缩食品的食用接受性,同时方便了存在咀嚼障碍的使用者食用该产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压缩食品(MCFs组)、挪威MR-8压缩食品(MR-8组)、90压缩干粮(90组)和正常膳食组(对照组)进行为期7天的动物喂养试验大鼠摄食量变化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83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