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双离合发动机换挡臂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92503.6 | 申请日: | 2007-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105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胡光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光宇 |
主分类号: | F16H59/02 | 分类号: | F16H59/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郭云 |
地址: | 401320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离合 发动机 换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变速器操纵机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摩托车自动双离合发动机的换挡臂。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几乎所有摩托车CG发动机的离合方式都是手动离合方式,摩托车在行驶中进行变挡时,必须驾驶员在手动操纵分离离合器后,发动机才能进行换挡。驾驶员在操纵摩托车换挡时,手脚配合,在手操纵离合器拉手的同时,用脚踩踏换挡踏板进行换挡,非常复杂烦琐,并且要求驾驶员有充分的经验才能顺利进行,新手操作难度大,常因人为操作不当使发动机受损。因此,有必要将这种发动机的离合器操纵方式改为自动离合,消除单独手操纵离合器的步骤,让驾驶更简单、轻松,而目前手动离合器发动机的换挡臂主要由换挡轴1及其上套装的定位簧2、第一拨板3、限位板6、复位簧4和卡环组成(如图1所示),它仅有换挡功能,不能操纵离合器实现离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摩托车CG自动双离合发动机,具有分离离合器、换挡双重功能的换挡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动双离合发动机换挡臂,换挡轴上套装有定位簧、第一拨板、限位板、复位簧、垫圈和卡环,所述第一拨板与换挡轴活套,限位板与换挡轴焊接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拨板中部设有下边缘带折臂的槽孔,第一拨板所设折臂伸入复位簧两卡脚之间,该复位簧由卡环锁定;所述定位簧外端换挡轴上焊接有带“L”形折臂的第二拨板,第二拨板的折臂穿过槽孔并伸入复位簧两卡脚之间,所述定位簧压装在第二拨板与第一拨板之间,在第二拨板外端的换挡轴上花键套装有操纵臂。
所述槽孔设置在第一拨板中心轴线上,所述第二拨板的折臂位于槽孔中心轴线处。
所述槽孔下端左、右侧壁与其中心轴线的夹角α为15°-20°。
所述换挡轴穿过左、右曲轴箱安装孔,换挡轴头部插入右曲轴箱盖定位孔。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第一拨板在定位簧的压力下始终与变速鼓相连的五星拨板相卡合,而且由于与换挡轴间隙配合,不随换挡轴转动。当脚踏换挡时,与换挡轴花键连接的操纵臂与换挡轴一同旋转,其带动凸轮盘旋转,凸轮盘在挺杆滚柱定位作用下向主离合器方向运动,推动主离合器上的轴承,从而使主离合器分离;与此同时,与换挡轴焊接固定的第二拨板也随换挡轴一同旋转,当第二拨板旋转到一定角度,即主离合器分离完成后,第二拨板伸入到第一拨板槽孔中的折臂与槽孔侧壁抵触,拨动第一拨板转动,第一拨板拨动发动机上的五星拨板运动,实现换挡。复位簧使第二拨板(换挡轴)、第一拨板完成一次离合器分离、变速器变挡后恢复原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发动机变挡时能自动分离离合器,不需要单独操纵离合器,操作简单,轻松,而且结构简单、工作稳定可靠,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改进前仅具有换挡功能的换挡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左视图;
图4为本发明装入曲轴箱后,曲轴箱右侧的外形示意图;
图5为图3的A-A剖视图(装上右曲轴箱盖,隐去左、右曲轴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2所示,本发明主要由换挡轴1、操纵臂7、第二拨板5、定位簧2、第一拨板3、限位板6、复位簧4、垫圈和卡环组成,所述第一拨板3与换挡轴1活套,其中部设有下边缘带折臂3b的槽孔3a,第一拨板3所设折臂3b伸入复位簧4两卡脚之间,该复位簧4由卡环锁定;所述第二拨板5带有“L”形折臂5a与换挡轴1焊接固定,第二拨板5的折臂5a穿过第一拨板3的槽孔3a并伸入复位簧4两卡脚之间,定位簧2压装在第二拨板5与第一拨板3之间,在第二拨板5外端的换挡轴1上通过花键套装有操纵臂7,限位板6焊接固定在第一拨板3与复位簧4之间。
参看图3,第一拨板3上部是与五星拨板9卡合的工作槽,槽孔3a设置在第一拨板3中部的中心轴线上,其中心轴线与第一拨板3中心轴线相重合,所述槽孔3a下端左、右侧壁与其中心轴线的夹角α为18°,所述第二拨板5为对称件,其折臂5a位于槽孔3a中心轴线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光宇,未经胡光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25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