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封装导电结构及其形成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084092.6 | 申请日: | 2007-0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686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 发明(设计)人: | 黄成棠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3/485 | 分类号: | H01L23/485;H01L21/6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任永武 |
| 地址: | 台湾省新竹科学***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封装 导电 结构 及其 形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用于半导体基材的封装导电结构;特别是一种具有重新分布层的封装导电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今的电子产品中,通常具有半导体芯片提供控制或逻辑运算功能,由于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半导体芯片日渐小型化,封装尺寸也逐渐缩小。
传统以打线接合(Wire Bonding)方式,将半导体芯片与其他元件相接合的电子封装技术,早已不敷需求,取而代之的是以凸块(Bumps)作为芯片与其他元件接合的覆晶接合技术。换言之,在半导体芯片表面上设有多个凸块,其与内部结构电性导通,并用以与其他元件接合,可节省传统焊线占据较大面积的缺点,适用于较先进的工艺。
此外,现有的封装技术还采用具有重新分布层(redistribution layer,RDL)的设计。由于芯片上的衬垫分布是形成于集成电路外侧,为其限制,凸块若直接形成于衬垫上,则能容纳的凸块数目有限,且凸块之间的间距也会受限,在实际使用时易造成凸块的接合不良等缺陷。重新分布层采用间接电性连接的方式,通过导电层连接芯片衬垫与凸块,故凸块的位置可依照需求设置,进而重新配置,不必局限于既有衬垫位置,可增加使用上的弹性。
具体说,现有具有重新分布层的封装结构如图1所示,半导体芯片10包含在基材11上具有金属层111,即为衬垫(pad),作为内部半导体结构与外界电性导通的接点。基材11上具有介电层13,包覆金属层111的周缘,并使部分金属层111暴露出来。随后,形成重新分布层15,其包含沉积导电层151及保护层153,并且在欲形成凸块的位置上形成导孔,导孔内形成凸块下金属层(under bumpmetallization,UBM)17之后,最后再形成凸块19。其中,凸块下金属层是利用钛、铬、铜、金等的多层金属薄膜,主要功能是提供电性导通的同时,也兼顾凸块附着力的提升,确保凸块19与导电层151稳定接合。借助上述结构,凸块19可与基材11的金属层111导通,并可有位置上的偏移,以达到覆晶接合时更弹性的应用。
然而,在形成导电层151的过程中,由于导电层沉积是为单向沉积,因此在介电层13的侧壁位置上形成足够厚度的导电层,确有困难,具有容易导致断路的风险。如图1的虚线位置所示,在介电层13的侧壁附近的部分导电层151,因沉积上较为困难,一旦工艺控制不当,极有可能会导致断路,造成半导体芯片失效。
有鉴于此,于具有重新分布层的半导体结构中,提供一可确保电性导通的封装导电结构,乃为此一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半导体基材的封装导电结构,尤其应用于具有重新分布层(redistribution layer,RDL)的封装结构,借助导电层的延伸设计,使凸块位置可依照需求重新配置,提升半导体芯片于覆晶时的弹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封装导电结构,封装导电结构内具有垫高层的设计,使其在沉积导电层时,较容易形成,尤其可改善于介电层侧壁上的沉积效果,避免形成断路导致失效,进而提升半导体芯片的封装可靠度。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封装导电结构,其导电层底面与半导体基材的金属层接触导通,而垫高层的设计,使得导电层至少在一方向上较容易形成,确保与凸块之间的电性导通。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揭示一种用于半导体基材的封装导电结构,半导体基材上具有一金属层,该封装导电结构于半导体基材上形成一介电层,以局部覆盖该金属层,并界定出一容置空间;此封装导电结构于容置空间内还包含一垫高层及一导电层,垫高层部分连接于介电层,而导电层与半导体基材的金属层呈电性连接,且至少局部覆盖介电层的边缘。
本发明还揭示一种形成上述封装导电结构的方法,包含下列步骤:(a)于半导体基材上形成介电层局部覆盖该金属层,以界定一容置空间;(b)于容置空间内形成一垫高层,以覆盖部分该金属层,且部分连接于该介电层;及(c)于该容置空间内形成一导电层,以使该导电层适可通过该容置空间,与该金属层呈电性连接。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技术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面将以较佳实施例配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封装导电结构的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的封装导电结构中,形成容置空间的示意图;
图2B是本发明的封装导电结构中,形成垫高层的示意图;
图2C是本发明的封装导电结构的上视图;
图2D是本发明的封装导电结构中,形成垫高层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840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