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摩托车、汽车里程表磁钢及其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69169.2 | 申请日: | 2007-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60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根先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根先 |
主分类号: | H01F7/00 | 分类号: | H01F7/00;H01F41/02;G01C22/00;H01F1/10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1231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汽车 里程表 磁钢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摩托车、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汽车里程表磁钢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摩托车、汽车里程表磁钢在里程表的作用是通过自身稳定的磁性能,在高速转动中切割磁力线产生动能,带动指针转动。由于磁钢套设在主轴上,这就要求摩托车、汽车里程表磁钢具有稳定的磁性能和良好的同轴度。现有同类产品的磁场强度一般为1000Gs左右,大致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整体由铝镍钴永磁制成的环状磁钢,中心设置轴孔;另一种结构是在上述环状磁钢中心轴孔内壁配合设置ABS注塑体,从而提高磁钢的同轴度和耐磨性能。由于铝镍钴永磁材料的价格飞涨,上述两种结构的里程表磁钢产品成本直线上升,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摩托车、汽车里程表磁钢及其生产方法的技术方案,在保证其技术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所述的摩托车、汽车里程表磁钢,包括外圈磁环,其特征在于外圈磁环中孔内配合设置带轴孔的磁性注塑体。
所述的摩托车、汽车里程表磁钢,其特征在于外圈磁环为铝镍钴永磁磁钢,外圈磁环中孔直径为18cm,相应的磁性注塑体的轴孔直径为6cm。
所述的摩托车、汽车里程表磁钢,其特征在于磁性注塑体含有下述重量配比的组份:铁氧体45-55%,尼龙15-25%,强磁粉20-30%。
所述的摩托车、汽车里程表磁钢,其特征在于磁性注塑体含有下述重量配比的组份:铁氧体48-52%,尼龙18-22%,强磁粉23-27%。
所述的摩托车、汽车里程表磁钢,其特征在于磁性注塑体含有下述重量配比的组份:铁氧体50%,尼龙20%,强磁粉25%。
所述的摩托车、汽车里程表磁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列工艺步骤:
(1)采用铝镍钴永磁磁性材料,按常规技术制作外圈磁环,外圈磁环的剩磁强度Br≥700Gs;
(2)在外圈磁环的中孔内模压设置磁性注塑体,磁性注塑体含有下述重量配比的组份:铁氧体45-55%,尼龙15-25%,强磁粉20-30%。
所述的摩托车、汽车里程表磁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磁性注塑体含有下述重量配比的组份:铁氧体48-52%,尼龙18-22%,强磁粉23-27%。
所述的摩托车、汽车里程表磁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磁性注塑体含有下述重量配比的组份:铁氧体50%,尼龙20%,强磁粉25%。
所述的摩托车、汽车里程表磁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外圈磁环中孔直径为18cm,相应的磁性注塑体的轴孔直径为6cm。
所述的摩托车、汽车里程表磁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磁性注塑体的矫顽力Hc≥1000 Oe。
磁性注塑体除上述配比含量外,余量为阻燃剂和粘合剂。
上述摩托车、汽车里程表磁钢,其生产工艺简单易行,原材料廉价易得。产品使用性能等于或优于现有同类产品,其生产成本每只下降0.4元,节约了大量价格昂贵的铝镍钴永磁材料,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发明产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圈磁环;2-磁性注塑体;3-轴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外圈磁环1由铝镍钴永磁材料,采用常规生产工艺制作,其剩磁强度Br为700-900Gs,中孔直径为18cm;磁性注塑体2按下列组份及配比:铁氧体50%、尼龙20%、强磁粉30%、余量为为阻燃剂和粘合剂。在外圈磁环1中孔内模压设置磁性注塑体2,磁性注塑体2的矫顽力Hc为1000-1500 Oe,其轴孔3直径为6cm。按上述方法制得的产品总磁场强度可达1200Gs以上,且成本降低15%以上。根据相同方法,分别按铁氧体45%;尼龙25%;强磁粉25%、铁氧体55%;尼龙15%;强磁粉25%和铁氧体45%;尼龙20%;强磁粉30%进行同样的生产试验,均取得了相同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根先,未经李根先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91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二自由度平面并联机器人机构
- 下一篇:站台屏蔽门智能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