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微桥谐振器的红外探测器结构及制作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10069043.5 申请日: 2007-06-01
公开(公告)号: CN101063630A 公开(公告)日: 2007-10-31
发明(设计)人: 韩建强;卢少勇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计量学院
主分类号: G01J5/20 分类号: G01J5/20;G01J5/44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310018浙江省杭***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基于 谐振器 红外探测器 结构 制作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红外探测器的结构及制造方法,特别是一种基于微机械桥型谐振器的红外探测器的结构及制作方法,属于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领域。

背景技术

红外探测器是指能对红外辐照产生响应的光电传感器。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例如基于地面、空中和空间的监视和瞄准系统、武器夜间瞄准具、飞机导航驾驶系统、夜间火控系统等。目前红外探测器的应用领域已扩展到了包括非接触测温、气体分析、红外成像等在内的更为广阔的民用领域。

按照工作原理划分,红外探测器可以分为制冷型的光子探测器和非制冷的热探测器两大类。

光子探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在红外线的照射下,半导体材料中产生载流子(电子和空穴),然后利用探测器对产生的电荷进行收集和放大处理。光子探测器具有对波长的探测选择性好、响应时间短、噪声等效温度差低、灵敏度高等优点,已深入应用于航空航天、导弹寻的、红外夜视等军事领域。但为了抑制探测器的暗电流和噪声,需要昂贵的低温制冷器,使得制造成本偏高,同时整机工作寿命短,体积、质量、功耗都偏大,基本上只适用于军事领域。

基于热敏材料吸收红外辐射产生的热效应的非制冷热红外探测器可工作于室温,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便于携带,工作可靠,操作和维护简便,性价比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室温红外探测器有多种工作方式,但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测辐射热计、热释电、热电堆三种类型

测辐射热计是最古老也是最常用的红外探测器。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具有热敏特性的探测材料在温度变化时其电阻值会发生变化的热敏电阻效应。探测器工作时,热敏电阻两端加上固定的偏压,接收到的红外辐射使得热敏电阻单元电阻值发生改变所产生的电流变化由读出电路(ROIC)读出。目前已经研究了基于氧化钒(VOx)、多晶硅、非晶硅、多晶锗硅、金属材料以及高温超导材料(YBaCuO)等各种敏感材料制作的测辐射热计,并有基于VOx测辐射热计的热成像仪出售。测辐射热计的响应度比热电堆型高,制作工艺比热释电型简单,工作时无需斩波器。其缺点在于(1)测辐射热计探测单元对所施加的偏置脉冲电压精度,要求较高,另外功耗也比较大。随着阵列元数增多,这一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2)测辐射热计阵列较大的噪声带宽,最终抵消了部分响应增益。对于测辐射热计焦平面阵列,随阵列单元数的增加,需提高相应的响应电平和热电阻系数值,以抵消噪声带宽的增加。

红外热堆探测器是基于塞贝克效应(即温差电效应)而制成的。目前研究的热点是微机械红外热电堆探测器。与一般红外探测器相比,微机械红外热堆探测器的优点在于:(1)具有非常宽的频谱响应;(2)与标准IC工艺兼容,成本低廉且适合批量生产。红外热电堆探测器缺点在于灵敏度低、热惯性质量大而响应速度慢。

热释电效应是指热释电晶体的温度在一定频率下变化时晶体的自发极化来不及被中和,随温度周期性变化而产生交变电场的效应。热释电红外探测器可以分为混合式和单片式两大类。常用材料为钛酸锶钡(BST)、锆钛酸铅(PZT)铁电陶瓷以及PVDF/TrFE聚合物等。尽管热释电红外探测器理论上具有可使噪声等效温差(NETD)达到1mK的潜力,但却存在以下缺点:(1)与IC工艺不兼容,受读出电路(ROIC)的高温承受能力的限制,难以提高热释电薄膜的介电温度系数值(TCD值)。(2)热释电红外探测器没有直流响应,必须使用斩波器以适当的频率周期性地改变入射辐射,才能得到与红外辐射相应的信号。(2)许多铁电体热释电性能随着厚度减小而降低。

综上所述,光子探测器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但一般需在低温下工作(尤其对于中远红外波段),结构复杂,限制了应用。而热探测器虽然能实现室温工作,但其探测率和响应率低、响应速度慢,使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迫切需要研制可在室温工作的高性能非制冷红外探测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发明一种基于微机械桥型谐振器的高探测率和响应率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红外探测器主要由桥谐振器芯片1和盖板2组成。在桥谐振器芯片1上通过光刻技术结合腐蚀/刻蚀技术制作有微机械桥(双端固支梁)3。在微机械桥3上制作有电阻、电极或线圈等形成激振器4,激励微机械桥振动。在微机械桥3上还制作有压敏电阻、电容或压电薄膜等形成拾振器5(即检测元件),检测微机械桥3的振动状态(如谐振频率)。在某些情况下,激振器4和拾振器5也可能是外部元件。如光学激励和拾振模式下,激振器4为外部的激光二极管、激光器等;拾振器5为光电二极管等光电检测元件。微机械桥3、激振器4和拾振器5组成桥型谐振元件。谐振器芯片1和盖板2通过气密封装或真空密封技术封装在一起。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学院,未经中国计量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90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