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插头、插座及带有插头插座的电连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63937.3 | 申请日: | 2007-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7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韩剑桦;李玖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剑桦;李玖 |
主分类号: | H01R13/44 | 分类号: | H01R13/44;H01R13/453;H01R13/5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红;徐金国 |
地址: | 315313***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头 插座 带有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头、插座及带有插头插座的电连接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旋转接触回退锁定式电连接装置及其插头、插座,适用于电器插头及普通插座、接线板、暗盒插座、专用活动插座等。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电连接方法和装置均是直接插入式,插入即连通,拔出即断开,是将用电器的插头直接插入带有电源的插座的插孔里以达到用电接续的目的。这种传统的电连接方法和装置,虽然用起来比较简便,但由于它是靠金属触点自身的回弹性和迟拔度以及导电性能,提高其摩插系数和增大其接触面积的理论来完成电连接。这样的金属触点必须同时具备导电和卡紧双重功能,容易造成松动或虚接,不能确保电连接的可靠性。传统的插头由于外露的金属部分太长、太多,不仅浪费原材料而且在插接和拔出时如与插座配合不好或方法不对容易触电。金属部分太长,在运输中或使用中容易折弯而影响使用。而且,这种传统的电连接方法和装置,不能保证同步插入,在插拔插头时经常会产生“飞弧”,不仅浪费电能,严重者还可能酿成用电事故。另外,这种传统的电连接方法和装置的危险性较大,人们(特别是小孩)常因不小心将手或导电物插入插孔而造成触电或短路,造成人员的伤亡事故与短路事故,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不能令人满意。
为了克服现有的电连接方法和装置不安全、危险性大、浪费电能、可靠性差等缺点,如中国专利号为ZL 96120295.5的专利中所述,揭露了一种旋转回弹式电连接方法及装置,如图1所示,示出了其中应用于插线板上的电连接方法及装置。首先,按所需的规格、形状、尺寸、外观设计,加工出旋转回弹式插头2,其插接栓18上面带有J形导向凹槽19和位于J形导向凹槽19末端的金属触点A(24);加工出带有插接栓孔22、安全防护凸台5、金属触点B(21)并与插座盖15为一体的插接件4;加工出带有顶针柱12的插座盒30;加工出弹簧10。然后,分别将弹簧对位套在顶针柱上,并利用顶针柱12上的大台阶柱将弹簧10底部卡紧定位,在通过压紧螺栓8将已同插座金属导线7焊为一体的压紧螺母9与导线6连接好。最后,将插座盖15对位,与插座盒30盖好并将连接螺栓14固紧,即准备就绪。使用时,先用手捏住插头2通过导向凹槽19和顶针柱12的导向将插接栓18插进插座1的插接栓孔22里,然后施加顶压力将弹簧10压缩,待压到插头体与插座盖接触时,顺时针旋转插头2,转到位(即转到安全防护凸台5顶住导向凹槽19的侧缘)后解除顶压力,即靠弹簧10的回弹力迫使插头2后退,使金属触点A(24)与金属触点B(21)相啮合而接通电源,达到用电的目的。需取下时,则先用手捏住插头并施加顶压力(即断电),压到位后逆时针旋转插头,待转不动时(此时安全防护凸台5已顶住导向凹槽的另一侧缘)即可拔出。
上述旋转回弹式电连接装置,其金属触点主要完成导电功能,卡紧功能则主要由特设机构(即插头上的导向凹槽与安全防护凸台共同配合)完成,并且通过弹簧保证了金属触点之间的电连接,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电连接的可靠性有了提高,但是,上述旋转回弹式电连接装置仍有一定的缺陷,例如:结构复杂,其不仅需要在插头上加工出J形导向凹槽,在插接栓孔孔壁上加工出安全防护凸台,以保证插头与插座的卡紧锁定;而且还必须设置弹力要求较高的弹簧,才能保证将插头上的金属触点与插座上的金属触点完全接触,实现电连接。另外,长时间使用后,突出设置的安全防护凸台容易发生变形,甚至脱落,从而降低了电连接的可靠性。而且,当插座插接栓孔向上时,金属触点表面容易积尘,造成电极表面污染,从而容易造成接触不良和插拔时引发电弧弧光。尤其是对于如图1中这种金属触点上下接触实现电连接的结构来说,电极的表面污染更容易因造成接触不良和电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旋转接触回退锁定式的电连接装置及其插头、插座,通过带有斜面和弧度的金属触点在插头的插接栓外紧密摩擦并接触,实现插头与插座的可靠电连接,并避免了因电极表面污染而造成接触不良的现象,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剑桦;李玖,未经韩剑桦;李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39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环保酸性固色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汽车挡风玻璃清洁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