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布尔代数逻辑关系和数字电路逻辑门实现的布尔门棋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63763.0 | 申请日: | 2007-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92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13 |
发明(设计)人: | 吴友琦;吴玉沈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友琦;吴玉沈 |
主分类号: | A63F3/02 | 分类号: | A63F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成兴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慧 |
地址: | 102206北京市昌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布尔 代数 逻辑 关系 数字电路 实现 | ||
1. 一种用布尔代数逻辑关系和数字电路逻辑门实现的布尔门棋,其特征在于:每一方的棋子均包括表示两种相互对立的逻辑状态的棋子;
该棋的棋盘为由若干个正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单元组成,该若干正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单元相互连接组成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复合三角形;
所述的若干正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单元的两个角点通过两种相互对立的逻辑状态的棋子的不同组合摆放构成逻辑门的输入端,所述三角形单元的另一角点为逻辑门的输出端,由此构成一个逻辑门;所述复合三角形的两个角点或者复合三角形的两个角点及角点之间的点通过棋子的摆放构成逻辑门的输入端,所述复合三角形的另一角点为逻辑门的输出端,由此构成一个逻辑门;
所述若干正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单元组成的棋盘上的任一个角点为一个逻辑非门的输入端,与之相邻的另一角点为逻辑非门的输出端;
一个与所述逻辑门输出端逻辑状态相同的棋子可以从所述逻辑门的输入端的一侧跳过逻辑门到达该逻辑门的输出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布尔代数逻辑关系和数字电路逻辑门实现的布尔门棋,其特征在于:所述跳过逻辑门到达输出端的棋子的起始位置被约定在毗邻逻辑门输入端的中点位置;或者约定在逻辑门的输入端的两个最外端点延伸线的交点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布尔代数逻辑关系和数字电路逻辑门实现的布尔门棋,其特征在于:所述由若干个正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单元组成的棋盘被划分为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逻辑门域,每一逻辑门域内具有该逻辑运算特性;
或者,所述由若干个正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单元组成的棋盘上的线路被划分为不同的逻辑线路;
或者,所述的每一方的棋子还包括:至少一个带有“与”符号标记、至少一个带有“或”符号标记、至少一个带有“异或”符号标记的用于定义逻辑门的逻辑运算特性的门符棋子。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布尔代数逻辑关系和数字电路逻辑门实现的布尔门棋,其特征在于:所述棋盘的逻辑门域为:与域、或域、与非域、与或域、或非域、与或非域、异或域、或者同或域,或者为其中至少两种门域的组合。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布尔代数逻辑关系和数字电路逻辑门实现的布尔门棋,其特征在于:由所述棋子在所述角点或正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单元或复合三角形上构成的逻辑门为:非门、与门、或门、与非门、与或门、或非门、与或非门、异或门、或者同或门,或者是至少两个上述逻辑门级联而成的逻辑门串或复加组合而成的复合逻辑门。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其中任一项所述的用布尔代数逻辑关系和数字电路逻辑门实现的布尔门棋,其特征在于:所述棋盘的若干个正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单元是由若干条直线段相互交叉而成;
或者,棋盘上由若干条可见的相互垂直的直线形成若干正方形,沿若干正方形的对角线方向构成了若干条隐性直线,所述正方形的两个直角边和对角线构成的隐性直线形成了等腰三角形单元和复合等腰三角形;
或者,棋盘上由若干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形成若干正方形,所述其中一个正方形与该正方形两条垂直边线相邻的两正方形构成一个三角形单元,所述其中一个正方形与同该正方形呈品字形相连的两正方形构成了一个品字形三角形。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其中任一项所述的用布尔代数逻辑关系和数字电路逻辑门实现的布尔门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一方的棋子还包括:一个高电位和一个低电位的具有限制或改变输入端或跳跃棋子极性的箝位棋子,该钳位棋子可以沿棋盘边界或纵横或斜线方向作任意直线运动。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布尔代数逻辑关系和数字电路逻辑门实现的布尔门棋,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形单元或复合三角形所构成的逻辑门具有相交、共点或从属关系。
9.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布尔代数逻辑关系和数字电路逻辑门实现的布尔门棋,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形单元或复合三角形所构成的逻辑门的输入端的棋子可以为己方或对方棋子。
10.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布尔代数逻辑关系和数字电路逻辑门实现的布尔门棋,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形或复合三角形所构成的逻辑门的输入端的棋子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棋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友琦;吴玉沈,未经吴友琦;吴玉沈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376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斑疹的中医治疗新方法
- 下一篇:中药组合物及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