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晶态、高效、高抗积炭、深度脱硫催化剂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63302.3 | 申请日: | 2007-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93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敬畅;赵德玉;曹维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3/882 | 分类号: | B01J23/882;B01J21/04;B01J29/076;C10G4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晶态 高效 高抗积炭 深度 脱硫 催化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非晶态、高效、高抗积炭的可用于汽油、柴油等油品的深度脱硫的新型催化剂的方法及新工艺。本发明所制备的催化剂具有优良的脱硫性能,对烯烃具有较强的抗吸附能力,很好的解决了催化剂因积炭而的失活问题。由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所制备的催化剂可使油品中的有机硫的含量从40000ppm降到小于0.5ppm,甚至到0ppm。
技术背景:
随着世界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炼油工业再生产和环保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各种生产清洁燃料的催化技术竟相的发展,尤其是生产低硫、超低硫甚至无硫的燃料技术。根据世界环保法所提出的要求以及各个国家提出的发展标准对石油产品中硫的含量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限制:2000年12月,美国EPA(EnvironmentalProtection Agency环保署)发表了柴油低硫化规定,到2006年9月美国80%的柴油硫含量要从500ppm降低到15ppm以下,2010年要全部达到该限定目标。欧洲已经在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10ppm以下的“零硫”柴油标准。世界燃料委员会在颁布的最新车用清洁燃料规范中,对硫含量要求甚严,在第III、IV类中,限制柴油硫含量必须分别小于30ppm和为“零”(<5~10ppm)。从低硫柴油、超低硫柴油到以后的无硫柴油,总的发展趋势是对深度脱硫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典型的加氢脱硫催化剂是以氧化铝为载体,VIB族和VIII族金属组分构成的,最常用的VIB族元素是铬、钼、钨,VIII族元素是铁、钴、镍。由现有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对低硫燃料的要求,迫切的需求开发出一种能够深度脱硫的催化剂。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深度脱硫催化剂的制备方法。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采用了在浸渍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对载体进行改性以及采用真空分步浸渍、分步煅烧的方法,且选用了更为稳定的浸渍液,制备出了活性组分高度分散、非晶态、高活性的脱硫催化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催化剂的具体制备过程如下:
1、将经过改性的载体在80℃-180℃脱气脱水0.5-5小时,然后进行抽真空,真空度在650mmHg-750mmHg保持0.5-5个小时。
2、称取一定量的主活性组分的盐溶于适量的特定溶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搅拌0.5-5小时使其充分溶解。
3、把上步配制的溶液加入到经真空脱气脱水处理的载体中,使其充分与载体接触,然后转移到烧杯中,在20℃-45℃的条件下恒温干燥。
4、把上步干燥后的样品放在马弗炉中进行煅烧,采用程序升温方法进行升温,温度为400℃-700℃条件下煅烧2个小时。
5、把上步煅烧后的半成品催化剂重新放到抽真空装置中进行抽真空,真空度在650mmHg-750mmHg之间保持两0.5-5小时。
6、称取一定量的助活性组分的盐溶于水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搅拌0.5-5时使其充分溶解。
7、重复上面第3、4步,制备出活性组分高分散、高脱硫性能的催化剂。
本发明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所用的主活性组分为钼盐,其标准为分析纯;所用的溶剂为分析纯,使用量将全部载体覆盖。
本发明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所用的助活性组分磷盐、钴盐、硼盐、钨盐、镍盐均为分析纯试剂;所用的溶剂均为分析纯,其使用量为能覆盖过载体为标准。
本发明中浸渍液的浓度是根据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组分含量大小制定的,本发明的催化剂在常规的加氢条件下,对汽油、柴油等油品具有优良的脱硫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优势在于:
1.本发明所涉及的催化剂具有深度脱硫的性能,能使硫含量从40000ppm降至小于0.5ppm,完全能够满足目前燃油市场对低硫油品的要求。
2.本发明所涉及的催化剂选则性好,对烯烃具有一定的抗吸附能力,很好的解决了催化剂由于积炭而造成的失活的问题,延长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3.本发明所涉及的催化剂具有绿色环境友好、生产过程无污染、生产成本低廉、适合于工业化的优点。
通过以下本发明的实例可以看出本催化剂的制备的特点,通过实例的对比可以看出本催化剂的良好的深度脱硫的性能。
活性的评价使用模型化合物,其各个组分的名称以及含量见下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33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内胆太阳能热水器
- 下一篇:支持虚拟SIM卡的移动终端及其用户身份认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