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高通量的基因定点诱变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52911.9 | 申请日: | 2007-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958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马立新;李静;李春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09 | 分类号: | C12N15/09;C12N1/21 |
代理公司: | 武汉金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丁齐旭 |
地址: | 430062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通量 基因 定点 诱变 方法 | ||
1.一种快速高通量的基因定点诱变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
一、构建了一个表达DpnI限制性内切酶的DNA腺嘌呤甲基化酶缺陷的用于定点诱变的菌株;
首先通过λ-Red重组酶介导的同源重组,用抗性基因替换大肠杆菌染色体上的编码DNA腺嘌呤甲基化酶的基因,得到DNA腺嘌呤甲基化酶缺陷的菌株;其次,用PCR的方法合成了编码DpnI的基因dpnC,并将此基因克隆到温度敏感型的质粒载体上,构建了表达DpnI的质粒;再次,将此质粒转化上述构建的DNA腺嘌呤甲基化酶缺陷的菌株,这样就得到了表达DpnI的DNA腺嘌呤甲基化酶缺陷的菌株;
二、设计部分重叠的PCR诱变引物;
根据需要对基因待突变的位置进行序列分析,合理设计一对PCR诱变引物,分别称为正向诱变引物和反向诱变引物,其中在选定的位点引入了新的预定突变的核苷酸,另外这对引物在5‘端重叠10~16nt,这样通过反向PCR扩增后,得到线形的携有预定突变的产物在末端就会带有10~16nt的同源区,在转化大肠杆菌后,依靠大肠杆菌中不依赖Rec-A的同源重组就可以实现此PCR产物的自环化;
三、反向PCR扩增;
以上述设计的这对PCR诱变引物,对克隆了目的基因的环状质粒模板进行反向PCR扩增;
四、扩增后的PCR产物直接化学法转化上述构建的表达DpnI的DNA腺嘌呤甲基化酶缺陷的菌株,这样经过DpnI体内筛选就可以得到携有预定突变的质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高通量的基因定点诱变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
一、构建表达DpnI的DNA腺嘌呤甲基化酶缺陷的菌株E.coli BUNDpnI;
二、设计部分重叠的诱变引物;对克隆了基因thyA的pBluescriptSKII-thyA的DNA序列进行分析,在待缺失的序列位点处设计一对诱变正向诱变引物F1和反向诱变引物R1,R1是与紧接着缺失序列5‘端的序列互补的一段DNA序列,F1包括紧接着缺失序列3‘端的一段DNA序列,另外在这段序列的5’端加上与R1的5‘端15nt的序列互补的序列,使得这对诱变引物在5’端重叠15nt;
引物序列的设计为:
正向引物为:5-‘TAACCTGCAAGATGGCCGTTAAATTCTTCAGAGACGC-3’,
反向引物为:5-‘CCATCTTGCAGGTTAAAACGC-3’;
三、反向PCR扩增及转化;
扩增后的PCR产物进行化学法转化,得到缺失了726个核苷酸的突变质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高通量的基因定点诱变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
一、构建表达DpnI的DNA腺嘌呤甲基化酶缺陷的菌株E.coli BUNDpnI;
二、设计部分重叠的诱变引物;
对pBluescript SKII-thyA的DNA序列进行分析,在将要进行点突变的位点处设计一对正向诱变引物F2和反向诱变引物R2,F2和R2均可以与突变位点所在的序列退火,待突变位点处的核苷酸以互补的形式也分别被包括在这对引物中,F2和R2在5‘端重叠15nt,
引物序列的设计为:
正向引物为:5-‘ACTGAACCtGCTcAAAAACGACCC-3’,
反向引物为:5-‘TTgAGCaGGTTCAGTACCGTAGTGA-3’;
三、反向PCR扩增及转化;
扩增后的PCR产物进行化学法转化,得到PvuII酶切位点突变的质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大学,未经湖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291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