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用CNG加气站的供气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49226.0 | 申请日: | 2007-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92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富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富国 |
主分类号: | F17C5/06 | 分类号: | F17C5/06;F17D1/04 |
代理公司: | 德阳三星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克勤 |
地址: | 618000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cng 加气站 供气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用CNG加气站,尤其涉及它的供气方法。
背景技术
CNG(压缩天然气)以其洁净、经济等优点,被作为清洁汽车能源在我国迅速推广。到2005年6月,我国已有80多个城市共开发燃气汽车14万辆(含改装的双燃料汽车),已建设各类汽车用CNG加气站535座,居世界第七位,基本形成CNG加气网络。
汽用车CNG加气站有三种:
一种是CNG普通加气站(含标准加气站,见工艺流程简图1)。这类加气站建设在天然气管网附近,由天然气管网直接供气。普通加气站受到天然气资源存量和分布的影响,当资源不足(天然气管网压力低)或是无法供气时,普通加气站就会因缺或无天然气,处于半生产或是暂时停止加气。
第二种是CNG子站加气站(见工艺流程简图2),由CNG流动送气车取自CNG母站加气站的CNG气体运往CNG子站,向其供气。因而布点和数量都不受限制,可方便用户加气,特别适合在远离天然气管网的地区建设CNG加气站。但是,现有的CNG子站工艺技术落后,装备简陋,CNG流动送气车向CNG子站卸气的工艺技术有缺陷,卸气速度慢、时间长,不能完全卸气,余气多达15~25%,运力浪费很大,燃气供应商只好配置大量送气车满足送气需要,装备投资和运输成本都很高。
第三种是汽车用CNG母站加气站(见工艺流程简图3),这类加气站建在天然气气源产地或是天然气干管网附近,由天然气干管网直接供气生产。生产的CNG气体由CNG流动送气车送往子站,由CNG子站加气站给汽车加气。CNG母站不能直接给汽车加气,它的主要功能是CNG气体的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用CNG加气站供气方法,使CNG普通加气站同时具有CNG子站功能,在缺乏天然气或是在天然气管网不能供气时,由流动送气车供气;同时,使CNG加气站(具有子站加气站功能)卸气速度快,能完全卸气,从而减少流动送气车的配置数量。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汽车用CNG加气站的供气方法,由天然气管网供气,来自天然气管网的天然气依序经净化(调压、计量)、脱硫、压缩、脱水后分别送入高、中、低压储气装置,再由高、中、低压储气装置向加气机供气;所述的汽车用CNG普通加气站还由CNG流动送气车供气;所述CNG流动送气车供气通道与天然气管网供气通道按“或”逻辑设置,择一地向CNG普通加气站供气。
所述CNG流动送气车通过卸气装置向汽车用CNG加气站供气;所述卸气装置的高压卸气口具有两条卸气通道,分别向高压储气装置和加气机供气;所述卸气装置的中(低)压卸气口具有两条卸气通道,分别向中或低压储气装置和加气机供气。
所述卸气装置具有余气卸气通道,该通道与CNG加气站压缩机工艺系统进口连通,向压缩机供气。
所述卸气装置具有余气调压装置,将余气压力调制至压缩机工艺系统额定进口压力后,再向压缩机供气。
一种汽车用CNG加气站的供气方法,由CNG流动送气车供气,来自CNG流动送气车的天然气通过卸气装置向CNG加气站供气;所述卸气装置的高压卸气口具有两条卸气通道,分别向高压储气装置和加气机供气;所述卸气装置的中(低)压卸气口具有两条卸气通道,分别向中或低压储气装置和加气机供气。
所述卸气装置具有余气卸气通道,该通道连通CNG加气站压缩机工艺系统进口,向压缩机供气。
所述卸气装置具有余气调压装置,将余气压力调压至压缩机工艺系统额定进口压力后,再向压缩机供气。
整个供气过程由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安全可靠。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
由于汽车用CNG加气站具有两条供气通道,具有CNG子站功能,当缺乏天然气气源或天然气管网不能供气时,可由CNG流动送气车运送其CNG母站生产CNG气体,向其供气,从而保证该CNG加气站任何时候都能提供加气服务。
由于卸气装置可以同时向储气装置和加气机卸气,故卸气速度快、时间短,且余气可卸往压缩机,加压后送入储气装置,故流动送气车卸气充分,余量很少,大幅度提高了运送效率,可减少流动送气车配置数量,降低装备投资和运输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富国,未经李富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92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错列垂直梳状驱动器加工方法
- 下一篇:三管腔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