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酶抑制剂及其制法和用途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46617.7 | 申请日: | 2007-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733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 发明(设计)人: | 戚正武;韩锦铂;王苏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7K7/06 | 分类号: | C07K7/06;A61K38/55;A61K38/08;A61P31/18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 迅 |
| 地址: | 2000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抑制剂 及其 制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学或药学领域;更具体的,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的Furin酶抑制剂。
背景技术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该病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艾滋病病毒)感染所引起,可导致被感染者免疫功能的部份或完全丧失,CD4+细胞数目减少,继而发生随机性感染、肿瘤等,其临床表症多种多样。该疾病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且目前无法治愈,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HIV的感染是由病毒外膜前体蛋白gp160的加工开始的,gp160经过前体加工酶(例如Furin酶)加工后变为两个片段:表面糖蛋白(surfaceglycoprotein,SU)gp120和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TM)gp41。HIV-1首先通过gp120与靶细胞上的受体CD4结合,使得gp120的构象发生改变,并继而与靶细胞上的辅受体CXCR4或CCR5结合,导致gp41的构象改变,暴露出其融合肽并插入到宿主细胞膜,从而启动病毒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完成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感染过程。
gp160前体的加工是入侵过程的第一步,若能抑制此步就可阻止病毒的入侵,因而是重要的药物作用靶点。gp160的加工主要是依赖宿主细胞中前体加工酶Furin的作用。在Thomas Gary等人的专利(Gary Thomas et al,UnitedStates Patent:5604201,February 18,1997)中指出,Furin对切割位点的要求是必需含有RXXR的序列(P1和P4位点为Arg,而P2和P3位点则为任意氨基酸),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IV-1外膜糖蛋白gp160中就含有这样的切割位点:Arg508-Glu-Lys-Arg511,证明了Furin对HIV-1病毒中外壳糖蛋白加工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示,抑制Furin酶的作用就能抑制HIV-1病毒入侵人体宿主细胞。
目前针对Furin酶抑制剂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化学计量的不可逆多肽抑制剂(癸酰基-Arg-Val-Lys-Arg-CH2Cl)和大蛋白的α 1-抗胰蛋白酶Portland(α 1-PDX,由39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前者由于毒性大而限制了其应用。α 1-PDX是通过对α 1抗胰蛋白酶的反应活性位点进行点突变,使其包含最小的Furin切割位点-Arg-Ile-Pro-Arg-。在体外试验中α 1-PDX对Furin具有高选择性,但当抑制剂浓度提高时也将抑制其它的蛋白前体加工酶。在细胞和动物研究当中,α 1-PDX是有效的Furin酶抑制剂,但它的分子量很大,基因工程表达困难,成本过高,不切合实际应用。此外,仅具有Furin切割位点Arg-Ile-Pro-Arg结构的小肽作为Furin酶抑制剂则具有不稳定的缺陷,无法实际应用。
在以往的研究中,本发明人以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片断为支架,设计了一条具有21个氨基酸的多肽,该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如下:
该多肽的分子量较小,具有较为理想的Furin酶抑制活性。然而,由于存在两个二硫键结构,因此该多肽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折叠形式,且二硫键之间极易于发生错配,造成该多肽发生折叠错误,因此该多肽的合成条件复杂,可控性差,稳定性也不够理想,这在实际的生产应用(特别是规模化生产)上具有一定的限制。
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分子更小、更易于合成、稳定性良好、活性高且无毒性的多肽Furin酶抑制剂,从而将之开发成为有效的抗HIV-1的新型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合成方便、分子量小且活性高的Furin酶多肽抑制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在于是提供所述Furin酶多肽抑制剂的用途,以及含有该Furin酶多肽抑制剂的组合物。
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多肽,所述的多肽具有式(I)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66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植物活性有机腻子膏
- 下一篇:制备氮化硅陶瓷发热体的凝胶注模成型工艺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