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β-榄香烯二胺类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37160.3 | 申请日: | 2007-02-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99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13 |
| 发明(设计)人: | 沈玉梅;任云峰;成康民;孙艳红;王谋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7C217/08 | 分类号: | C07C217/08;C07C213/08;A61K31/13;A61P35/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薛琦 |
| 地址: | 201800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榄香烯二胺类 衍生物 及其 合成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类新颖的β-榄香烯二胺衍生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及其合成方法和其在医药领域和β-榄香烯衍生物合成领域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癌症是目前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常见病,β-榄香(β-Elemene)是近年来我国首先从姜科植物温郁金(温莪术)的根茎中提取的抗癌有效成分,其分子式为C15H24,结构式如下:
β-榄香烯作为中药已经应用于临床,但由于水溶性极差,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因此,如何提高其水溶性一直倍受关注。现有技术中,以通过合成β-榄香烯衍生物从而提高水溶性的工作为主。
贾卫民曾经对β-榄香烯的构效关系进行过系统研究,结果表明,β-榄香烯的抗癌活性和三个孤立双键及整个骨架结构密切相关,其衍生物的抗癌活性随水溶性增大而增强。贾卫民在其论文中通过氯代β-榄香烯合成了双取代的酯、醇、醚和叠氮衍生物(贾卫民,抗癌新药β-榄香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和构效研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论文,1991)。
董金华等报道了一系列β-榄香烯抗癌化合物(董金华,β-榄香烯系列抗癌化合物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论文,1995;胡皆汉,程宝国,董金华等。β-榄香烯羟基类衍生物及其作为抗癌药物,CN:1052716C)。
专利文献CN1462745公开了β-榄香烯嘧啶类衍生物;专利文献CN1462746公开了β-榄香烯五元氮杂环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专利文献CN1153168公开了榄香烯羟基类衍生物及其用于制备抗癌药物的应用。
宫国梁合成了哌啶基和吗啉基β-榄香烯衍生物,进行了系列衍生物的合成探索(宫国梁,榄香烯类化合物的化学和新药学研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998年)。
褚长虎对芳杂环取代β-榄香烯单一异构体的合成做了有益的探索,得到了单一异构体化合物,产率较高,纯度亦很好(褚长虎,梁鑫淼,肖红斌等,β-榄香烯咪啶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CN:1462745A;褚长虎,梁鑫淼,肖红斌等,β-榄香烯五元氮杂环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CN:1181063C)。
万伯顺,肖远胜等利用组合化学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衍生物,其中的一个重要的中间体是β-榄香烯哌嗪衍生物(肖远胜,拟除虫菊酯及β-榄香烯衍生物的平行合成及活性评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论文,2004;万伯顺,肖远胜,吴凡,梁鑫淼,一种用于合成含氮杂环β-榄香烯衍生物的中间体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中国专利2006,CN1936993;万伯顺,肖远胜,吴凡,梁鑫淼,一种含氮杂环β-榄香烯哌嗪烷基类衍生物制备及其应用,中国专利2006,CN1736991;万伯顺,肖远胜,吴凡,梁鑫淼,一种含氮杂环β-榄香烯哌嗪酰胺类衍生物制备及其应用,中国专利2006,CN1736994)。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一类新颖的β-榄香烯二胺衍生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本发明的β-榄香烯二胺衍生物,如式I所示;
式I
其中,R1、R2独自地为H或-NH(CH2CH2O)n(CH2CH2)mNH-Boc,但不同时为H;Boc为叔丁氧基羰基;m为1~3的整数;优选2和3;n为0~112的整数,优选8~44的整数。本发明的β-榄香烯二胺衍生物有下列如式III~V所示的3种具体结构:
式III
式IV
式V
本发明中,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可为各种盐,如有机酸或无机酸与β-榄香烯二胺衍生物上的N形成的各种盐。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公开一种本发明的β-榄香烯二胺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将如式II所示的化合物β-榄香烯氯代物与NH2(CH2CH2O)n(CH2CH2)mNHBoc溶于溶剂中,加入碱性催化剂,进行反应即可。
式II
其中,X1、X2独自地为H或Cl,但不同时为H;m为1~3的整数,优选2和3;n为0~112的整数,优选8~44的整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71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C07C 无环或碳环化合物
C07C217-00 连接在同一个碳架上的含氨基和醚化的羟基的化合物
C07C217-02 .醚化的羟基和氨基连接在同一个碳架的非环碳原子上
C07C217-52 .醚化的羟基或氨基连接在同一个碳架的除六元芳环以外的其他环的碳原子上
C07C217-54 .醚化的羟基连接在至少1个六元芳环的碳原子上和氨基连接在非环碳原子上或连接在除同一个碳架的六元芳环以外的其他环的碳原子上
C07C217-76 .带有连接在六元芳环碳原子上的氨基和连接在非环碳原子或同一碳架的除六元芳环以外的其他环碳原子上的醚化羟基
C07C217-78 .带有连接在同一碳架的六元芳环的碳原子上的氨基和醚化羟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