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古建筑墙体的修复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028109.6 | 申请日: | 2007-05-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4856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 发明(设计)人: | 黄文铮;吴德深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工程承包总公司;黄文铮;吴德深 |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永裕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永忠 |
| 地址: | 528000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古建筑 墙体 修复 方法 | ||
1、一种古建筑墙体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矫正变形墙体的步骤为:对墙体上部构件固定好后,在建筑物内设立支座(1);在变形墙壁体内侧搭建垂直限位或矫正支架;在墙体变形部位选择若干个点分别在墙体内侧安装一组柔索垂直限位或矫正装置;根据墙体变形状态选择垂直限位支架和柔索矫正装置相配合或矫正支架和柔索垂直限位装置相配合对墙体变形部位矫正回复原位;对墙体缝隙插入小生铁片逼紧和灌注灰浆处理;最后拆卸垂直限位或矫正支架、柔索垂直限位或矫正装置和支座(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墙体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外倾墙体和/或外凸墙体采用垂直限位支架和柔索矫正装置配合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墙体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内倾墙体和/或内凸墙体采用柔索垂直限位装置和矫正支架配合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墙体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排垂直限位或矫正支架由一排刚性竖杆(2)、平板(3)、水平刚性杆(4)、刚性斜撑杆(5)和支顶装置(6)、刚性杆(7)组成,一排刚性竖杆(2)上固定若干块平板(3),刚性竖杆(2)由上向下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有水平刚性杆(4),所述刚性竖杆(2)与所述水平刚性杆(4)相互连接,每个垂直限位或矫正支架设有1-3条与水平面有不同倾角的刚性斜撑杆(5),每条刚性斜撑杆(5)一端安装在支座(1)上,其另一端装有支顶装置(6)并通过刚性杆(7)压在对应的平板(3)上,与水平面有相同倾角的刚性斜撑杆(5)用水平刚性杆(4)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墙体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组柔索垂直限位或矫正装置由平板(8)、螺纹铁杆(9)、柔索(10)、调节螺杆(11)组成,在墙体变形部分选择若干个点钻孔,螺纹铁杆(9)穿过该孔及贴靠在该孔外侧的平板(8)并用螺母固紧,螺纹铁杆(9)内端与柔索(10)一端固定,柔索(10)另一端固定在支座(1)上,在柔索(10)中还串接有调节螺杆(1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古建筑墙体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顶装置(6)采用微调螺杆,该微调螺杆由微调螺母(6-1)和螺杆(6-2)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古建筑墙体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刚性斜撑杆(5)上端部直接与相应的平板(3)接触时,其下端部与支座(1)之间设置的支顶装置(6)采用千斤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墙体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1)的材料可采用素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或木材或金属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古建筑墙体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竖杆(2)、平板(3、8)、水平刚性杆(4)、刚性斜撑杆(5)和刚性杆(7)的材料可以是金属材料或木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工程承包总公司;黄文铮;吴德深,未经佛山市工程承包总公司;黄文铮;吴德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810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