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树脂的生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26054.5 | 申请日: | 2007-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858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徐友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友志 |
主分类号: | C08G8/36 | 分类号: | C08G8/36;C08G8/30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喜莲 |
地址: | 222000江苏省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树脂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抗菌防霉特性的新型树脂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近三十年来,人们对树脂的抗菌性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形成抗菌树脂的特性、机理、改性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重大的突破,目前的研究应用在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在树脂的基材中,加入溶出性杀菌剂,通过释放出有效抗菌成份,从而达到抗菌效果。其中无机抗菌材料如银系离子,光触媒(纳米TiO2)等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然而抗菌因子的溶出,是一种简单的扩散,其动力学因素很难控制。当抗菌剂前期大量释放后,组份大大降低,远期效果不佳,且价格昂贵,资源有限,生产工艺复杂。以及综合性能的不规则性。也都极大的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二是人们通过有机高分子改性的方法,在树脂的单体上组合有机抗菌功能团。抗菌功能团与树脂单体的化学键链接。直接对粘附在树脂表面的细菌发生作用,达到抗菌效果。这种分子组装的抗菌技术,已经得到国内外的重视。其中抗菌母粒在塑料和纤维行业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多种方式在树脂基材中,引入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抗菌剂可以发挥不同抗菌剂的优势,增加抗菌范围,提高抗菌效率,已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尽管国内外的抗菌树脂的研究应用取得了很多重大的突破,却都归结为抗菌材料与树脂的复配和整合,但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尚未发现有明确抗菌作用的树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长效抗菌防霉性能的新型树脂生产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是一种新型树脂的生产工艺,其特点是,它通过丙烯醛(CH2=CHCHO)与乙烯基乙醚(CH2=CHOC2H5)经缩合反应制得。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新型树脂的生产工艺,其特点是,其缩合反应的生产步骤如下:
(1)将乙烯基乙醚加入缩合釜,然后将催化剂锌盐或铝盐投入釜内,开动搅拌,再将丙烯醛投入缩合釜,投料后关闭阀门,同时,缩合釜的夹套用热水加热,缓慢升温,并对缩合釜上方的冷凝器进行冷却,使溶液回流,当缩合釜内温升至60-65℃时,停止加热,冷却至低于30℃后将物料抽至蒸馏锅内;
(2)将得到的物料进行常压蒸馏至230-240℃,打开蒸馏釜上方的储料罐阀门,向蒸馏釜内投入阻断树脂,共熔后,收集低于240℃的所有馏份,得副产品2-乙氧基-3,4-二氢吡喃初品并投入储罐;将留置在蒸馏釜中的高聚物自然降温至200℃后出料,即得。
由丙烯醛和乙烯基乙醚缩合反应而产生的(杂多烯醚醛等)高聚物制得,其反应式及流程如下: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新型树脂的生产工艺,其特点是,其缩合反应的生产步骤如下:
(1)将乙烯基乙醚加入缩合釜,然后将催化剂锌盐或铝盐投入釜内,开动搅拌,再将丙烯醛投入缩合釜,投料后关闭阀门,同时,缩合釜的夹套用热水加热,缓慢升温,并对缩合釜上方的冷凝器进行冷却,使溶液回流,当缩合釜内温升至65℃时,停止加热,冷却至25℃后将物料抽至蒸馏锅内;
(2)将得到的物料进行常压蒸馏至240℃,打开蒸馏釜上方的储料罐阀门,向蒸馏釜内投入阻断树脂,共熔后,收集低于240℃的所有馏份,得副产品2-乙氧基-3,4-二氢吡喃初品并投入储罐;将留置在蒸馏釜中的高聚物自然降温至200℃后出料,即得。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新型树脂的生产工艺,其特点是,所述的阻断树脂是甲苯乙醛树脂。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新型树脂的生产工艺,其特点是,所述的锌盐是氯化锌(ZnCl2)或溴化锌(BrCl2)。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新型树脂的生产工艺,其特点是,在步骤(1)中,对缩合釜上方的冷凝器进行冷却时,冷却介质为冰盐水。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新型树脂的生产工艺,其特点是,原料丙烯醛与乙烯基乙醚的克分子比为1∶1.05-1.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友志,未经徐友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60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模块化设计方法
- 下一篇:一种光刻胶清洗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