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隐甲藻中提取并精制富含DHA脂肪酸的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25079.3 | 申请日: | 2007-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850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黄和;任路静;李霜;胡南;金明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57/03 | 分类号: | C07C57/03;C07C51/4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徐冬涛;刘成群 |
地址: | 21000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隐甲藻中 提取 精制 富含 dha 脂肪酸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从隐甲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中提取并精制富含DHA脂肪酸的工艺。
背景技术
DHA(Docosahexaenoic acid,22:6△4.7.10.13.16.19,全名二十二碳六烯酸)是一种重要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简称PUFA),属于n-3系列。DHA作为细胞膜合成的必要成分,具有增强视力、促进脑细胞发育等作用,是婴幼儿大脑生长发育和成年人大脑正常功能维持的必要成分,被誉为“脑黄金”。DHA也可以降血脂、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抗炎、抗癌等作用。因而,DHA受到了食品界和医疗界的广泛关注。
传统的DHA生产原料主要来源于鱼油,但鱼的种类、季节、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差异造成了油含量和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不稳定;鱼油提取获得的DHA胆固醇含量高,且含有大量的EPA(Eicosapetaenoic acid,22:5)及多种矿物质;再加上鱼油来源日渐紧缺,难以实现此种高价值产品在食品和医药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为满足DHA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克服从传统鱼油提取DHA的不足,近年来,科学工作者开展了利用海洋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常用的微生物包括隐甲藻、破囊弧菌、裂殖弧菌等,其中隐甲藻脂肪酸组成较为单一,总脂含量达20%,DHA占30-50%,其他不饱和脂肪酸百分率小于1%,是DHA高效的生产菌之一。
目前国内的专利主要集中在从鱼油中分离提取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仅有两篇专利涉及微藻发酵生产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方法(申请号:94106621.5和00135338.1),但内容比较简单,没有对微藻中脂肪酸提取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采用有机溶剂高效萃取隐甲藻体内的脂肪酸并精制DHA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列技术措施实现的:
一种从隐甲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中提取并精制富含DHA脂肪酸的方法,该方法先将隐甲藻发酵液絮凝处理再进行固液分离,通过碱破壁后再将细胞机械破碎,然后对破碎的菌体采用有机溶剂萃取,获得DHA粗油(即富含DHA的粗油);DHA粗油经过脱胶、碱炼、脱色、脱臭后得到DHA精油(即富含DHA的精制脂肪酸)。
所述的方法,其中絮凝处理采用的絮凝剂为明矾、硫酸铝、无水CaCl2、三氯化铁、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或聚丙烯酰胺(PAM)。
所述的方法,其中絮凝剂的用量为隐甲藻发酵液质量的1-2%。
所述的方法,其中固液分离方法采用静置、添加酒精、离心的方法。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用破壁碱液采用NaOH或KOH配制,pH为12-14。
所述的方法,其中机械破碎采用胶体磨和高压均质机破碎细胞。
所述的方法,其中萃取时按质量比为水∶物料(即破碎的菌体,下同)∶有机溶剂=1∶1∶3~1∶1∶7的比例进行萃取,搅拌20~40min,静置分层,最下层为水,中层为料渣,上层为有机溶剂和DHA粗油,取上层溶液通过减压蒸发器将有机溶剂蒸出,获得DHA粗油。
所述的方法,其中萃取所用的有机溶剂为环己烷、正己烷、乙酸乙酯、石油醚、丙酮、六号溶剂、四号溶剂。(四号溶剂为丙烷、丁烷混合物,六号溶剂汽油,其主要成分为正己烷和庚烷,是石油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
所述的方法,其中粗油精制时脱胶采用磷酸,碱炼采用NaOH,脱色采用活性炭和白土,脱臭采用过饱和蒸汽。
所述的方法,其中隐甲藻发酵液是通过下列方法获得的:
先将隐甲藻活化三代后进行种子培养,获得活力较高的藻种(即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藻种),在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离子、微量元素的培养基中发酵,收获藻体。其中碳源优选葡萄糖,氮源优选酵母膏,无机盐离子可以是钠盐、镁盐、钾盐、磷酸盐、钙盐等,微量元素可以是Mn2+、Co2+、MnO42+、Ni2+、Fe2+等。
以下对本发明的方法作进一步的描述:
一、隐甲藻的培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50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热管余热回收型干燥机
- 下一篇:深水网箱远程监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