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风向传感器封装的微电子机械传感器封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22367.3 | 申请日: | 2007-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6750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黄庆安;张骅;秦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81B7/00 | 分类号: | B81B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叶连生 |
地址: | 2100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风向 传感器 封装 微电子 机械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型电子机械封装结构,尤其是一种用于风向传感器封装的微型电子机械传感器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微型电子机械系统(MEMS,Micro Electronics Mechanics System)技术作为21世纪的前沿高科技,在产业化道路上已经发展了20多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市场,早期的封装技术大多数是借用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中现成的封装工艺,由于各类微型电子机械系统技术产品的使用范围和应用环境的差异,其封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形式,同时,在微型电子机械系统技术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封装只能单个进行而不能大批量同时生产,封装技术已成为微型电子机械系统技术生产中的瓶颈。微型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封装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有3个基本的封装层次:芯片级封装、圆片级封装和系统级封装。芯片级封装解决了芯片小而封装大的矛盾,圆片级封装利用了标准工艺降低成本而且便于测试,但是这样的封装只是完成了传感器本身的封装,使用它需要后续的处理电路,这样占用芯片面积,而且在信号传递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干扰,影响传感器本身的精度。而系统级封装将微型电子机械系统技术芯片与信号处理芯片封装在一起,实现系统的功能,这是微型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封装的重要趋势。
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荷兰Delft理工大学提出了采用芯片背面贴薄层陶瓷片的封装方法,以及瑞士ETH Zurich大学采用将风速计的敏感元件暴露在环境中,将周边电路封装保护的方法实现封装。这些现有技术的热风速风向传感器的封装只针对传感器芯片本身,通常都需要后续处理电路,占用芯片面积,信号传输路径较长,易受干扰;同时现有技术一般需要借助其他导热良好的材料与环境接触感风,在热传导过程中存在热损失影响传感器的灵敏度,导致结果存在误差。
技术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风向传感器封装的微型电子机械传感器封装结构。本发明采用标准的封装形式,能够在无需任何的后续信号处理电路的情况下直接、准确地检测风速风向的信息。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微电子机械传感器封装结构具体包括:一个绝缘的封装管壳,金属焊点,引线框内焊点,金属引线框,第一方型槽,第二方型槽和封装引脚;其中,封装管壳中心上表面向下开挖出同心、边长不等的第一方型槽和第二方型槽,第二方型槽位于第一方型槽正下方;金属焊点平均分布于第一方型槽的四条槽沿上;引线框内焊点分布于第二方型槽的四条槽边;金属引线框位于第二方型槽旁的封装管壳内部,将金属焊点与引线框内焊点连接,引线框内焊点与封装引脚也通过金属引线框实现电连接;封装引脚位于封装管壳的底面。
所述的封装管壳为陶瓷制实心圆柱体,圆柱体半径2.5cm±0.1cm,圆柱体厚度1cm±0.1cm。
所述的第一方型槽位于封装管壳的上表面中心,第二方型槽位于第一方型槽的正下方;其中第一方型槽的边长为2cm±0.1cm,深度300um±10um,第二方型槽的边长为1.5cm±0.1cm,深度0.5cm±0.01cm。
所述的金属焊点具体为钛金制成,金属焊点顺序对应与第一引线框内焊点、第二引线框内焊点、第三引线框内焊点、第六引线框内焊点、第八引线框内焊点、第九引线框内焊点、第十引线框内焊点、第十三引线框内焊点对应通过封装管壳内的金属引线框实现电连接。所述的引线框内焊点具体为铜制的焊点,它们分别以3-4-4-3的个数平均分布于第二方型槽的四条槽边。
所述的封装引脚,具体为铜制的引脚,并围绕封装管壳的底面中心分布。
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将传感器芯片与信号处理芯片封装在一个管壳内:可以不借助外部其他处理电路直接提供风速风向的信息;并且可以减小整个系统占用的芯片面积;还可以缩短信号从传感器芯片到信号处理芯片的距离,减小信号衰减和外界干扰的影响,保证了整个系统的精度;另外本发明采用直接利用传感器芯片的背面感风,减小了传感器芯片灵敏度的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A-A’面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俯视图;
上述附图中有:封装管壳1,金属焊点2~9,第零引线框内焊点10、第一引线框内焊点11、第二引线框内焊点12、第三引线框内焊点13、第四引线框内焊点14、第五引线框内焊点15、第了六引线框内焊点16、第七引线框内焊点17、第八引线框内焊点18、第九引线框内焊点19、第十引线框内焊点20、第十一引线框内焊点21、第十二引线框内焊点22、第十三引线框内焊点23、金属引线框24、第一方型槽25、第二方型槽26,封装引脚27。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23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夹芯断桥推拉门上固滑框型材
- 下一篇:一种基于菊花链结构的模拟KVM切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