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路车辆制动管组成测量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018446.7 | 申请日: | 2007-08-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37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1 |
| 发明(设计)人: | 杨永涛;王永民;张寒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B5/00 | 分类号: | G01B5/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平 |
| 地址: | 710086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铁路车辆 制动 组成 测量方法 | ||
1.一种铁路车辆制动管组成测量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实现步骤:
(I)确定标准固定测量位和标准活动测量位:根据所设计制动管组成的形状,确定所设计制动管组成两端管接头的标准水平位置和标准高度位置,得到活动测量头(1)的标准活动测量位(X1,Y1,Z1)和固定测量头(2)的标准固定测量位(X2,Y2,Z2);
(II)将固定测量头(2)和活动测量头(1)分别固定于标准固定测量位和标准活动测量位:调整固定测量头(2)和活动测量头(1)的水平位置,使固定测量头(2)上的管接头第二定位座(203)与活动测量头(1)上的管接头第一定位座(104)分别位于由所设计制动管组成两端管接头确定的标准水平位置,固定固定测量头(2)和活动测量头(1);分别调节活动测量头(1)和固定测量头(2)的高度,使固定测量头(2)上的管接头第二定位座(203)和活动测量头(1)上的管接头第一定位座(104)的高度分别位于由所设计制动管组成两端管接头确定的标准高度位置;则活动测量头(1)定位于标准活动测量位(X1,Y1,Z1),固定测量头(2)定位于标准固定测量位(X2,Y2,Z2);
(III)用固定测量头(2)测量被测制动管组成(4)一端的管接头,并将该管接头固定于固定测量头(2)上:将被测制动管组成(4)一端的管接头置于固定测量头(2)上与标准管接头形状相应的管接头第二定位座(203)中,若被测制动管组成(4)该端的管接头能够放入,且管接头第二定位座(203)上端的滑动测量规(202)能够合上,则被测制动管组成(4)该端的管接头合格;之后,将被测制动管组成(4)该端的管接头固定于固定测量头(2)的管接头第二定位座(203)上;
(IV)用活动测量头(1)测量被测制动管组成(4)另一端的管接头:将被测制动管组成(4)另一端的管接头置于活动测量头(1)上与标准管接头形状相应的管接头第一定位座(104)中,若被测制动管组成(4)该端的管接头能够放入,且管接头第一定位座(104)侧面的与管接头形状相应的套式卡规(108)能够套于被测制动管组成(4)该端管接头的管接头止口上,则被测制动管组成(4)该端的管接头合格;
(V)若管接头第一定位座(104)侧面的套式卡规(108)套于被测制动管组成(4)的管接头止口上,且套式卡规(108)套入的轴向尺寸与设定值吻合,则被测制动管组成(4)为合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车辆制动管组成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I)包括:根据所设计制动管组成的形状,确定所设计制动管组成两端管接头近端管体的标准水平位置和标准高度位置,得到固定测量头(2)的管接头近端管体的标准固定测量位(X2′,Y2′,Z2′);所述的步骤(II)包括:调节固定测量头(2)前端的制动管第二定位座(204)的水平位置及高度,使制动管第二定位座(204)上的管体嵌入槽(206)的位置与固定测量头(2)的管接头近端管体的标准固定测量位(X2′,Y2′,Z2′)相应;所述的步骤(III)包括:若被测制动管组成(4)的管体能够置于管接头第二定位座(203)前端的管体嵌入槽(206)中,则该端管接头与管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合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铁路车辆制动管组成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I)包括:根据所设计制动管组成的形状,确定所设计制动管组成两端管接头近端管体的标准水平位置和标准高度位置,得到活动测量头(1)的管接头近端管体的标准活动测量位(X1′,Y1′,Z1′);所述的步骤(II)包括:调节活动测量头(1)前端的制动管第一定位座(106)的水平位置及高度,使制动管第一定位座(106)上的管体嵌入槽(111)的位置与活动测量头(1)的管接头近端管体的标准活动测量位(X1′,Y1′,Z1′)相应;所述的步骤(III)包括:若被测制动管组成(4)的管体能够置于制动管第一定位座(106)前端的管体嵌入槽(111)中,则该端管接头与管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合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1844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