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安全气囊壳体的改进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54997.2 | 申请日: | 2006-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65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24 |
发明(设计)人: | 克劳斯-彼得·库内;卡尔-海因茨·佐默;托马斯·赖特尔;马库斯·韦伯;马克·舍克;约尔格·阿尔贝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17 | 分类号: | B60R21/217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昭林;崔 华 |
地址: | 瑞典沃*** | 国省代码: | 瑞典;S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气囊 壳体 改进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气囊壳体,而更确切地说,涉及用于容纳安全气囊的安全气囊壳体,在发生事故时该安全气囊将为机动车辆的乘员提供保护。本发明还涉及包括该壳体的安全气囊组件。
背景技术
已经提议出为机动车辆提供织物安全气囊,在发生事故时,该织物安全气囊适于被充气从而为车辆乘员提供保护。典型的安全气囊被装在壳体内从而保护安全气囊的织物并且还将安全气囊保持在适当的位置以便在发生事故时膨胀。
当前使用的许多安全气囊壳体由压制金属或模制塑料制成。这种壳体制造相对昂贵并且还具有较大的重量。在机动车辆行业,降低机动车辆部件的成本并且还减轻机动车辆部件的重量日趋紧迫。
因而,本发明寻求提供一种改进的安全气囊壳体,以及一种改进的包括壳体的安全气囊组件。
已经提议出提供一种包括框架和由织物形成的壳部的安全气囊壳体。
US 2005/0225059公开了这种特殊类型的安全气囊壳体。在现有文件所公开的装置中,利用了组合框架,并且织物安全气囊壳体由本身形成安全气囊或膨胀缓冲垫的部分织物形成。因而,用于壳体的织物与用于缓冲垫的织物具有相同的性质,并且所描述的装置涉及框架的两个部件之间的缓冲垫的部分织物的“捕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安全气囊壳体,该安全气囊壳体包括框 架,该框架限定有开口并具有以便将该框架安装到位的安装装置,该框架支撑由一柔性片材料形成的壳体成形元件(housing-forming element),从而形成具有壁部和底部的壳体,其中该框架是一体型框架,壁部无接缝地形成,并且底部由多个由柔性片材料携带的底部成形突片(floor-forming tab)形成,底部成形突片彼此至少部分地叠加并且被固定到位从而形成壳体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壳体成形元件具有两个相对区域,所述相对区域在壳体的一个侧壁的端部之间重叠,因而所述壳体成形元件在壳体的拐角处无接缝地延伸。
便利地,所述壳体成形元件是坯料,该坯料具有定义壳体的壁部的部分,所述定义壳体的壁部的部分带有所述底部成形突片。
有利地,各壁部成形面板带有各自的底部成形突片。
便利地,柔性片材料是坯料的形式,所述坯料沿折线被折叠从而呈现叠合区域,并且其中所述框架被插在坯料中而邻近折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安全气囊壳体,该壳体包括框架和坯料,其中框架限定有开口并具有以便将壳体安装到位的安装装置,坯料由构成壳体成形元件的一柔性片材料形成,其中,坯料沿折线被折叠而呈现叠合区域,从而形成壳体的壁部,所述框架被插在坯料中而邻近折线,坯料带有多个底部成形突片,所述底部成形突片彼此至少部分地叠合并且被固定到位从而形成所述壳体的底部。
便利地,坯料相对折线基本对称,所述坯料设有相对折线基本对称的多个壁部成形面板和多个底部成形突片。
有利地,所述框架的安装装置包括两个向外延伸的凸缘,所述壳体成形元件设有狭缝以容纳该凸缘。
便利地,所述柔性片材料是梭织材料。
优选地,所述梭织材料是470Dtex梭织织物。
有利地,一个壁部由柔性片材料的两个叠加层构成,其中加强元件被置于所述层之间。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安全气囊壳体的安全气囊组件,该安全气囊组件还包括充气器和安全气囊,其中该充气器被固定于壳体的底部,而安全气囊被装在壳体内以便被来自充气器的气体充气。
便利地,充气器通过多个螺栓被安装到位,这些螺栓穿过底部成形突片中所形成的联合对齐孔,所述底部成形突片彼此至少部分地叠合从而将该底部成形突片固定到位。
便利地,散流器被设置在壳体内,通过螺栓被连接到气体发生器。
便利地,壳体成形元件的外部带有至少一个夹子以支撑部分线束。
在一个实施例中,安全气囊具有敞开的口部,该口部被固定到邻近框架的区域中的壳体成形元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容易地理解本发明,并且明白其进一步的特征,现在将参照附图通过实施例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安全气囊壳体的框架形成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内散流器的立体图;
图3是织物坯料的视图;
图4是折叠后的织物坯料的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托立夫开发公司,未经奥托立夫开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549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